标签:
杂谈 |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题记
春光尚好,燕雀啁啾,一派安宁而平静的景象。在这样的一个午后,我们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市黄梅戏艺术中心观看了黄梅戏《邓稼先》。
黄梅戏,是我们的故乡安庆的传统剧种。从小到大,祖辈收音机里传出的那行云流水的唱腔,大街小巷飘着的那婉转悠扬的旋律,早已让我对黄梅戏耳濡目染。只是,亲身到现场观看黄梅戏,我还是第一次。走进剧院,我就像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一样,只能不断地赞叹视野的开阔和舞台的宏大,与在家观看的效果截然不同。
座位上落座,随着灯光的熄灭,耳畔的国歌缓缓奏响,仿佛正带领我们穿越一条漫长的时光隧道,回到几十年前,回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
但是,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有这样一群有识之士。他们放弃了在国外优渥的环境、富足的收入,毅然回到自己落后、贫困的祖国、他们怀揣着一腔热血和一颗爱国之心,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就这样,王大珩从英国回来了,朱光亚从美国回来了,程开甲从英国回来了。而这部黄梅戏的主人公邓稼先,也是其中的一个。
说实话,直到观看这部黄梅戏之前,我对邓稼先的了解都只不过是那一个冰冷的头衔——“两弹元勋”。我从不了解这个头衔背后的邓稼先。我心中的邓稼先俨然是一个老学究,没有个人的情感,只有一条条死板的物理公式……但是在观看了这部黄梅戏后,我开始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想法。
原来,在接受国家的命令之前,邓稼先也有自己的家庭——他有一个恩爱的妻子,有一双可爱的儿女,有一个慈祥的老母亲……他的家庭是那样的圆满、美好。他也会像一个普通的丈夫一样,与妻子一起共话桑麻,他也会像一个普通父亲一样,一下班就急不可耐的赶去看自己的孩子们,他也会像一个普通的儿子一样,关心着母亲的身体。他不是不爱自己的的妻子,不是不爱自己的儿女。但是,当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虽然前方是与家人的分离,是一辈子的隐姓埋名,是未卜的命运。但那一刻,他不再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他是炎黄的子孙,是一个中国人!所以,他放下了自己的家庭,而肩负起了国家的责任。尽管心中有无限的不舍,但“研制出原子弹,让我的祖国得以扬眉吐气,不用再受他国的压制”便是那时邓稼先心中最大的信念。
就这样,邓稼先就这样与家人道别,走上了研制原子弹的道路。可是,原子弹的研制又谈何容易——八次运算,不眠不休的工作,每次得出的结果却都与苏联专家所给的数据相差甚远,所有的工作人员,身心俱疲。对苏联专家,是信,还是不信?第九次的运算,到底要不要继续进行?一道道的难题摆在邓稼先的面前。但是他没有就此放弃,就这样,六年的时间,原子弹的巨大蘑菇云爆炸在新疆罗布泊的上空。随后,又是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氢弹也得到了成功研制,中国速度,让全世界震惊。
但是,这一切背后的大功臣邓稼先却因在一次失败的氢弹试射中执意要去捡拾落下的弹片而埋下了祸根。也正是因此,在离家二十八年后,身患直肠癌晚期的邓稼先得以与家人重聚。
28年,邓稼先错过了与母亲的最后一面;28年,错过了儿女的成长历程;28年,让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归来时变成了一个虚弱直肠癌晚期患者。邓稼先贡献了自己的青春,用一生的精力为祖国铸成了威慑外国侵略的坚强后盾。
走出艺术中心的大门,门外春光依旧,沉浸在刚刚的故事中,耳畔的戏腔还在回响,我看到了这个和平安定的社会背后,那无数中华儿女奉献出的宝贵的青春乃至于生命。今天的我们观看的是邓稼先的故事,但在邓稼先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的,像邓稼先一样的科学家们。或许就在这一刻,当你在家中百无聊赖地看电视的时候,当你人在课堂却神游天外的时候,当你抱怨着今天的考试又没有考好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群人正在一个你看不到的地方,燃烧着着自己有限的青春与精力,只为让这个曾经几经得以不再需要畏惧、妥协。安好岁月的背后,总有人在负重前行。
所以,少年,你还在彷徨吗?还在畏缩不前吗?还在碌碌无为吗?和他们比起来,你还有什么颜面去对抱怨?而今,只有努力学习,砥砺前行,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无愧于邓老乃至中华民族这一代代科学工作者的奉献!
安庆四中805班
徐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