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诗中的标点符号——丁旭辉——孤舟

(2010-08-20 02:00:20)
标签:

杂谈

分类: 关于写作

【转载】现代诗中的标点符号http://blog.163.com/mzkjpzl@126/blog/static/35050379200872104436676/

    其实最开始寻找是因为符号的疑问,可找到以后,我看到是这里面所引用的那引起诗句,那样的简单美好,好久没有碰到了!

 

【转载】现代诗中的标点符号(丁旭辉)  

 

   一 现代诗要不要使用标点符号?

 

   这是一个只有现代诗(新诗)才会有的问题!在一般的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现代诗里,有些诗从头到尾规规矩矩的使用标点符号;有些诗则乾乾净净一个标点也没有;也有些是行中规规矩矩的使用,行末则一律不使用;而有些诗则是部分诗行使用、部分诗行却又不使用。到底标准何在?标点符号用与不用有什麽差别?什麽时候该用、什麽时候不该用?对很多现代诗的初学者而言,这是个相当困扰的问题。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有没有标点符号并没有太大差别,用与不用,有时候只是个人习惯的问题。但是,有两种情况是与个人习惯无关而必须严格遵守的:第一种是一定要使用标点的,即诗行中间如果必须使用标点符号以标示停顿时,是不可以省略标点的(空一格也是标点的一种,详下文);第二种则是绝对不可使用标点的,那就是在使用「跨行」(或称为「回行」)技巧的诗行,当跨行尚未完成时,是不可以在行末加上标点的,因为此时诗行结束时句子尚未结束,必须接到下面的诗行句子才会完整,所以不可加上标点。(有关「跨行」,可参考笔者发表於《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季刊十七期的〈早期新诗跨行研究〉一文)

 

    虽然说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现代诗中使不使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并无太大关系,但若是认真而严格的追究用与不用的诗学意义,则用与不用亦隐然有别。一般而言,标点符号有两个基本功能:一个是帮助理解的「意义功能」,一个是制造停顿的「节奏功能」。而在现代诗中,标点符号除了这两个基本功能外,有时还会有「图象暗示」与「情意暗示」的特殊功能;而即使只是基本功能,在现代诗中也往往有更精彩的发挥。不过不管其精彩之处或特殊之处,在两岸所有谈论标点符号的专着中,都并未论及,所以一般人往往忽略了标点符号这看似小小的问题在现代诗中的精彩意义。

 

     因此,在严格诗学意义考量下,使用标点符号可能会有「帮助理解」、「制造节奏」、「图象暗示」与「情意暗示」等四种功能或优点,若不使用标点符号,一首诗可能因此而旨意难明、节奏混乱。而不用标点符号的可能优点则是可以制造或保留诗语言的歧义性与弹性(当然,现代诗制造语言歧义性与弹性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止於此),其诠释空间也因此获得扩张。相对之下,一首使用标点符号的诗,可能因此而语言僵硬、诗意凝固,缺乏诠释之弹性与空间。

 

    所以,用与不用,各有优缺点。总之,把「形式」上的考量,配合「内容」上的需要,就是最精彩的策略。以下我们将分别探讨现代诗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与否,其功能与优缺点如何?明了後,对於现代诗要不要使用标点符号的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了。

 

    二 标点符号在现代诗中的功能

 

    ◎现代诗标点符号的二种形式

 

    在探讨现代诗使用标点符号的功能前,必须先知道现代诗标点符号的 两种形式:

 

    一、具形标点符号

 

    所谓「具形标点符号」指的是一般应用性的、有形体可见的标点符号,例如逗号、句号、顿号、问号、冒号、分号、叹号、引号、括号、破折号、删节号(省略号)等。例如林彧的〈单身日记〉:

 

01:30. 梦见一条战舰载着星星在雾中航行;

 

03:30. 有个朋友在地球的另一端踏雪寄信;

 

05:30. 错接的电话打进,他忘了说抱歉;

 

07:30. 牛奶杯口噙着泪水,面包有点霉味;

 

09:30. 车祸在公司的楼下静静的发生;

 

11:30. 铅笔和拍簿都遗留在死寂的会议室;

 

13:30. 飞机略过,波斯猫在花园打盹;

 

15:30. 银行的出纳小姐又换了发型;

 

17:30. 晚报上没有股票下跌的消息吧;

 

19:20. 到哪里去?霓虹灯交映之後是医院;

 

21:30. 电视机痴呆的瞳孔,

 

..................衣橱袒开杂猥的胸膛,

 

..................啤酒罐头不能满足的嘴巴,

 

..................黑色话筒等待声音的耳朵;

 

23:30. 望远镜,对楼的窗口逐一暗下;

 

00:00. 翻转一次,压到伤口,伤口喊痛;

 

00:29. 翻转一次,压到伤口,嘴巴,喊痛;

 

00:59. 翻转一次,压到伤口,心头喊,痛;

 

01:30. 梦见一条木船在空洞的天上,

 

..................无声地滑过……。

 

 

    二、隐形标点符号

 

  所谓「隐形标点符号」指的是利用诗行中的空格留白,取代标点符号,也就是说在应该有标点符号的地方并未使用标点符号,而是空出一格留白做为标示,林穗芳《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称此为「以间空作为独立词语的分界」。例如罗门的〈麦坚利堡〉全诗五节三十八行,诗行较长,所以行中经常必须有一到三次的标点以为停顿,而除了开头第一节二行以引号标示引用之外,剩下的三十六行完全不用标点,而是以空格留白的「隐形标点符号」标示标点符号的位置,例如二、三节:

 

 

战争坐在此哭谁

 

它的笑声....曾使七万个灵魂陷落在比睡眠还深的地带

 

 

大阳已冷....星月已冷....大平洋的浪被炮火煮开也都冷了

 

史密斯....威廉斯

 

....烟花节....光荣伸不出手来接你们回家

 

你们的名字运回故乡....比入冬的海水还冷

 

在死亡的喧噪里....你们的无救....上帝的手呢

 

血已把伟大的纪念冲洗了出来

 

战争都哭了....伟大它为什麽不笑

 

七万朵十字花....围成园....排成林....绕成百合的村

 

在风中不动....在雨里也不动

 

沉默给马尼拉海湾看....苍白给游客们的照相机看

 

史密斯....威廉斯....在死亡紊乱的镜面上....我只想知道

 

.............那里是你们童幼时眼睛常去玩的地方

 

.................那地方藏有春日的录音带与彩色的幻灯片

 

 

    这两种形式的标点符号或独立或混合的出现在现代诗中,成为现代诗整体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标点符号在现代诗中的功能

 

    一、意义功能

 

   「意义功能」指的是标点符号帮助理解的基本功能,在现代诗中,凡是使用标点符号的地方,自然具备了这个基本功能。不过即使是基本功能,在现代诗中也往往有更精彩的发挥,例如洛夫〈初雪〉第二首:

 

 

墙外睡着昨夜的梦

 

桌上搁着一封未写完的信

 

我专注地望着

 

院子里大雪在为一只冻僵的知更鸟

 

举行葬礼…………

 

我喝着热咖啡

 

双手捧着杯子搓着,揉着

 

一直转着,快速地转着

 

及至

 

玻璃窗上的积雪纷纷而落(时钟

 

不停地在消灭自己)

 

 

删节号出现在诗中人面对死亡的知更鸟而引起的对生命本质的思索後面,其省略不言的作用,加强了思索的深度,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无言静寂的气氛中,虽然没有文字,然诗意却流淌不止,不断延伸。相同的,我们在郑愁予〈错误〉的最後一节也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虽然文字已结束,但是女子的愁怨、过客的惋惜与读者的叹惜,一切的美丽与哀愁却在删节号的省略与深藏中,不断的漫延、流溢,其余音余韵,岂止三日不绝!(本文有关〈错误〉的叙述,可参考《国文天地》一八六期笔者的〈让〈错误〉更美丽〉一文)删节号在诗中往往可以营造余味不尽的情境,扩大诗作的想像与诠释空间。至於最後二行的括号,除了本身注释、补充的作用之外,也暗指在这样的思索的进行中,时间(即生命)的流逝,正在悄悄进行、同时发生,思索生命奥义的诗中人,在思索的进行与领悟的积累、智慧的进境中,也正一步一步流失生命,走入历史。这种透过括号所暗示的在诗中悄悄进行、同时发生的事物,未必都如此低沉,有时是轻灵无比的,例如在林泠的〈阡陌〉中,当前三节「你」、「我」天涯邂逅、擦身而过时,诗的第四节只有一行:

 

 

(一片纯白的羽毛轻轻落下来——)

 

 

括号使得这一行显得轻灵无比、安静无比,看似不惊起一点微尘,而其实已注满幸福的期待。

 

 

又例如余光中先生深情动人的组诗〈三生石〉,其标点符号的使用前三首一律采行中用、行末不用的方式,第四首〈红烛〉则有二行例外,我们看最後十行:

 

 

最後的一阵黑风吹过

 

那一根会先熄呢,曳着白烟?

 

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

 

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好是一口气同时吹熄

 

让两股轻烟绸缪成一股

 

同时化入夜色的空无

 

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说

 

但谁啊又能够随心支配

 

无端的风势该如何吹?

 

 

这例外的二行行末的问号,除了表明疑问的基本作用,更由於其例外,而突显了诗中恩爱的夫妻对於谁将先死、谁将孤独的存活的恐惧,以及无力支配命运以求同日而死的无奈。洛夫的〈有鸟飞过〉第三节也有类似的例子:

 

 

你能不能为我

 

在藤椅中的千种盹姿

 

各起一个名字?

 

 

此诗整首不用标点符号,这唯一例外的问号,将诗中原本悒郁的心情,一下子深化为对存在的疑惑,标点符号之意义功能,在此做了精湛的演出。至於一向前卫多变的林燿德,在部分诗作里,出人意表的把标点符号置於下一行的行首,遂使得标点符号有了出人意表的效果,例如〈丝路Ⅳ〉的10~13行:

 

 

......................我们彼此诧异着

 

这是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努力

 

.............?我们是不是满足於

 

....这砂漠曾经是沃野的故事

 

 

在逐行移动的阅读进程中,当阅读者换行之际,赫然发现一个问号置於行首,其视觉上的刺激必然极为深刻强烈,其原本平凡无奇的疑问语气,遂被瞬间放大了无数倍。

 

 

标点符号的意义功能,即使在最平凡无奇的引号,也偶有令人赞赏的精彩展现,引号的例子如洛夫〈行过渔人码头〉前二段为「一只海鸥飞过头顶/稀白的粪便/吧的一声/掉在我的帽子上//好准」,最後一段为:

 

 

比甚麽

 

「诗人是世界的良心」

 

准多了

 

 

 

前二节不用标点,第三节的引号除了表示引用之意外,更有突显、反讽的意味,言下之意,连无心横空、偶然坠落的鸟粪都比精心撰就、冠冕堂皇的「诗人是世界的良心」的话还准确!

 

 

二、节奏功能

 

「节奏功能」是「意义功能」之外标点符号的另一个基本功能,同样的,它也有超越基本功能的精彩发挥,其中又以删节号的功能最为明显。例如前引〈初雪〉、〈错误〉,删节号的省略不言造成有意而无字的沉默空间,整首诗的节奏在此降到最低、最慢,配合低沉的深思(〈初雪〉)与无限的惋惜(〈错误〉),营造出凝重(〈初雪〉)、低回(〈错误〉)的情绪,超越了标点符号制造停顿、表现节奏的基本功能。类似的例子相当多,例如郑愁予另一首名作〈残堡〉,全诗三节,第一节与第三节的的最後一行都有一个删节号:

 

 

戍守的人已归了,留下

 

边地的残堡

 

看得出,十九世纪的草原啊

 

如今,是沙丘一片……

 

 

要一个铿锵的梦吧

 

趁月色,我传下悲戚的「将军令」

 

自琴弦…………

 

 

诗中人伫立在无垠的沙原上,揣想这一片十九世纪的草原上,曾经如何的草绿马肥,而眼前这一座残堡,百年前又是如何的雄浑壮丽,有多少戍卒征夫曾在此魂牵梦系、眺望乡里!而今,「一切都老了/一切都抹上风沙的锈」!在前後两个删节号降低节奏的作用下,全诗怀古、吊古的沧桑情怀,在缓慢的节奏中,如夜雾轻笼,弥漫全诗,气氛之渲染,无懈可击!而诗中的抒情韵味也因此获得加强。另外,诗末的引号,则使得「将军令」一词成为双关语,即是诗中人陷入迷朦恍惚的梦境中,以为自己是当年纵横威赫的将军时所下的「将军令」,也是从琴弦缓缓流泄而出的悲壮凄凉的琴曲「将军令」,再一次展现标点符号精彩的「意义功能」。

 

 

删节号之外,逗号也可以营造精彩的节奏功能,例如林燿德〈屈原一年一度死一回〉的最後五行:

 

 

粽子,一山谷一山谷地涌出来

 

倾倒在所有向东漫溢的河川中

 

翻滚,咆哮入海

 

他们,沉,沉,沉,沉,沉下去

 

阵阵泡沫争相浮出海面

 

 

逗号在此除了制造停顿、间歇的基本节奏功能外,连续五个「,」所制造出的停顿、间歇构成了低沉悲状的特殊节奏,就像龙舟上的冬冬鼓声一样,一声一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翰林 第十二期)

 

项闻弦

 

 

现代诗中的标点符号(下)

 

三、图象暗示功能

 

在现代诗人的匠心巧思下,标点符号除了「意义功能」与「节奏功能」之外,在视觉暗示技巧的运用下,往往被赋予了实物形貌的图象暗示功能,并表现出图象的效果,其中特别是删节号、逗号、句号、惊叹号、问号与空格留白的隐形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也因此具备了丰富的诗性内涵。

 

A.删节号

 

删节号的例子如前引洛夫的〈初雪〉与郑愁予的〈错误〉:〈初雪〉中,删节号相当贴切的将雪落的视觉图象与暗示了出来;〈错误〉中,当诗中的男子历经一场短暂而深刻的「美丽的错误」之後,不得不在惋惜不舍中,带着他的达达马蹄,仍旧去流浪,而诗结尾处的这个删节号,在视觉上便有如过客逐渐往前行去,终於消失在苍茫暮色中的马蹄痕迹一样。删节号结束时,诗也结束了,但全诗的情味与读者的低回,则如过客之惋惜不舍,仍轻轻淡淡,飘荡在空气中,久久不去!

 

 

又如敻虹名作〈水纹〉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例如最後一段:

 

 

忽然想起

 

但伤感是微微的了,

 

如远去的船

 

船边的水纹……

 

 

删节号在此既暗示远去的船,身影愈来愈远,也暗示船边的水纹一圈一圈向外扩散,愈来愈淡,最後船影消失、水纹平复,就像诗中人年少时的爱情伤痛,已为时间抚平一样。又如零雨的〈餐桌的记忆〉,全诗的焦点集中在「一颗眼泪」,而它由「贮藏」到「落到鼻翼」到「滑入嘴里」,过程相当的缓慢,气氛也极其岑寂。诗中的六行删节号,一方面将全诗的节奏降到最低,使得诗中的情节推展与情绪铺陈都以最慢的速度进行;一方面也将诗的内容「省略」到极致,使得诗的情节与画面都呈现极度的单纯状态,而伤心的母亲那无法诉说的伤心事,在删节号省略不说的对比下,更为突显;又一方面,一对一对平行排列的删节号也传神的暗示出两眼双泪垂的图象。在全诗十四个诗行中,删节号居然占了六行,可以说是相当大胆、特殊的做法。

 

 

B.逗号与句号

 

标点符号中最常用的逗号与句号也可以有图象暗示的效果。

 

以逗号而言,向阳的台语诗〈阿妈的目屎〉便是一个难得的佳例。诗由第一段到第二段为:「阿妈最爱流目屎/欢喜也流艰苦也流/看到细汉的阮跋倒/伊也流//阿妈的目屎/是早起时叶仔顶的露水/照顾着闇时的阮/疼痛着青叶的孙」,到了第三段:

 

 

等到日头爬上山

 

风微微吹着阮,阮欢欢喜喜

 

打散露水滚入地,竟也打散

 

阿妈的,目,屎

 

 

把阿妈的眼泪比喻成露水,当孙子跌倒时,阿妈心疼不舍、泪流满面,就像打散叶仔顶的露水,纷纷滚落地一样,则第四行的两个逗号,其「眼泪」的图象暗示便十分明显了。而到了第四段:

 

 

後来就无更看到阿妈

 

无更看到阿妈的目屎

 

彼年大汉去培墓,才更看到

 

阿妈的目屎:挂,墓,碑

 

 

已是阿妈去世了。逗号在此仍是眼泪的图象暗示,但已是墓碑上的雨滴与记忆中阿妈的泪珠的叠影了。一个逗号能变化若此,殊为不易;而随着变化,其情感深度与感人力量亦随之而加强,更为难得。

 

至於句号,颜艾琳〈夜里城堡〉组诗的第二首〈方位之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夜。

 

 , 在错。 综。

 

  复。杂。 的。

 

     星。 座。 群。里。

 

   , 遗。 失。    了。

 

一。   颗。

 

  北。    极。

 

                  星。

 

颜艾琳将「夜在错综复杂的星座群里遗失了一颗北极星」的诗句拆开散置成不规则的八个诗行,并加上十八个句号与两个逗号,共同组成一幅星空图象,在诗中,每个逗号与句号都是一颗一颗的小星星。就逗号与句号的使用而言,此诗是赋予逗号与句号—特别是诗中用得最多的句号—图象暗示效果的最好例子。

 

 

C.惊叹号与问号

 

至於惊叹号与问号的图像效果,以唐捐的〈夜钓〉为例,此诗结合了惊叹号与问号,运用视觉暗示技巧以制造标点符号的图象效果的企图相当强烈,结果也相当的成功:

 

 

在波动的湖畔或者脑海

 

钓着     自己

 

           或者

 

          鱼?

 

星用眼神逼向你          !

 

你把泪水喂给鱼          !

 

风,将你的发酿成一朵浪      !

 

便有千斤冷压在你的头上      !

 

你拉紧外衣,继续昂起一支亢奋的钓竿!

 

钓竿顶端绑着下垂的思绪,在风中摆荡!

 

?   鱼偶尔跳出水面,却不咬你的饵

 

?   一如记忆中的幻象恒长挑逗着你

 

?     你感到委屈,委屈成一尾鱼

 

?     你仰望弦月,弦月竟钩住你

 

?    千万匹血球急急冲入你的心脏

 

?    一百根睫毛,拦不住半滴眼泪

 

?        身後巨大的山影阴暗

 

?     阴暗如一种笑声在水面晃动 ?         你折断手上的钓竿

 

?   不再向湖水乞取任何一尾愿望!

 

鱼或者自己?

 

在波动的湖畔垂钓!

 

 

先谈叹号。诗的第五~十行、第二十行以及最後一行的行末都有一个叹号,唐捐在此神乎其技的利用叹号与钓鱼用的浮标在外形上的相似,赋予这些叹号「浮标」的图象暗示,而同时又并未抹杀叹号本身的标点符号意涵:对钓客而言,水面上每一个反光、每一阵小小的风、每一朵小小的浪花,都可以引起他们亢奋的情绪,这种情绪足以让每一行都系上一个小小的叹号。叹号在此已超越了标点符号的基本功能,承载了更丰富的诗性内涵。

 

 

再谈问号。诗的第十一到二十行行首都有一个问号,与叹号一样,唐捐在此也利用问号与人的头部在外形上的相似(侧面),赋予这些问号「头部」的图象暗示,再加上问号与「钩子」在外形上的相似,每一个问号就像是诗中人夜钓时,静静注视着湖面、钩悬在夜空中的头颅;而同时诗中也并未抹杀问号本身的标点符号意涵,每一个问号都是脑中一次次最深刻的、对人生充满疑惑的自我审讯。在外形与内涵的结合下,问号就如同前面的叹号一样,可谓形神一体,巧妙之极。(A~C摘录笔者发表於《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季刊》第二十期的〈现代诗标点符号的图象效果研究〉一文)

 

 

D.隐形标点符号

 

夏宇的〈爱情〉是「隐形标点符号」的图象效果最好的例子:

 

 

为蛀牙写的

 

一首诗,很

 

 

念给你听:

 

「拔掉了还

 

疼 一种

 

 

洞的疼。」

 

就是

 

只是

 

这样,很

 

 

彷佛

 

爱情

 

 

第六行的空格留白原本应有一个逗号,在作者的巧思下,被空了下来,成为一个隐形标点符号。这个隐形标点符号不但具备基本的意义功能(断句,帮助理解)与节奏功能(停顿,制造节奏),而且还具备了图象功能,就像牙齿被拔掉之後所留下的空缺一样;甚至於这个「空洞」的视觉图象,除了具体的图象暗示效果之外,还有更细腻的情意暗示效果。

 

 

四、情意暗示

 

所谓「情意暗示」指的是利用标点符号暗示抽象的情感、意念,例如本文一开始所举的罗门的〈麦坚利堡〉,诗中所有的隐形标点符号原本应是逗号或顿号,但空格留白後,诗行中众多的白色空间隐隐约约暗示了死亡、苍白、凄凉、虚无、寂静等诸多情意感受,是一个「情意暗示」的精彩诗例。

 

 

在具形标点符号中,有更多「情意暗示」的例子。例如林亨泰早期的「符号诗」〈第20图〉也是一个利用标点符号的「情意暗示」效果传达意念的佳例,我们看诗的最後六行:

 

 

在「 」之内

 

电灯

 

是夜之书上的,

 

      。

 

      ,

 

      。

 

 

诗中以引号的上下含括的造型暗示「天」与「地」,而以逗号在书写中表示句子未完待续的意含来暗示电灯的「开」,以句号在书写中表示句子结束的意含来暗示电灯的「关」,在电灯的开开关关中,「世界文化史」中的「第20图」(指二十世纪)就这麽书写过去了。

 

 

参、不用标点符号的优点

 

洛夫在〈现代诗二十问〉(见洛夫《孤寂中的回响》)中曾经回答一位读者「为什麽现代诗中大多不用标点符号」的问题,他说:「标点符号之作用,乃在求其文气与语意的顺畅,使得作者的思想能作更有效的传达,而不致使读者产生误解,故标点符号对散文是绝对必要的。在本质上,诗是抒情的,情若水,何时断,何时流,不是语言以外的任何符号所能决定的。诗中不用标点符号,即在维持诗中情意的延绵不绝……诗的断句与散文不同,有些诗行固然是一个完整的语句,但也有诗人因表现上的需要,而把一完整的语句从中切断,以便造成句断而意不断的效果,同时也有利於节奏的安排。故在这种要求下,标点符号就没有必要了。」

 

 

虽然没有人正式统计过现代诗中用与不用标点符号的比例(事实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似乎不用的比例要高很多。正如本文开始时所说的,对大多数诗而言,用与不用并没有太大差别;但也正如我们所强调的一样,在严格诗学意义的考量下,用与不用各有其优缺点,所以应针对每一首诗的不同情况考量,该用则用,不该用则不用。例如2001年夏季号的《创世纪诗杂志》上有一篇陶保玺的〈对西方现代诗和东方古典诗的双重逼近—论张默诗歌形式建构的妙谛及其音乐美〉,文中认为张默〈驼鸟〉一诗的成功因素之一,即在於「对标点的舍弃」。又如《国文天地》一九四期陈启佑(渡也)先生的〈新诗赏析策略(下)〉中提到他的〈竹〉诗曾被选入国中国文课本,本来整首诗行末一律不加标点,课本编者却擅自添加标点符号,以致其中五行出现文法混乱、节奏中断的问题,国中师生因此不知其意,大惑不解,使得渡也先生发出「流水十年间,这几行一直含冤莫白」的感叹!相反的情况则发生在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在众多高中国文版本中,三民书局与南一书局擅自将最後一行的删节号给「删节」掉了,连带的,诗中令人沉吟不已、低回再三的情韵与节奏,也被「删节」掉了!(请参阅笔者在《国文天地》一八六期的〈让〈错误〉更美丽〉一文)。渡也与郑愁予的例子刚好一正一反,印证了标点符号用与不用的分际:若该用而不用或不该用而用,轻则削弱诗的表现力,重则造成曲解、误解、不可解的情况。

 

 

不用标点符号的优点我们也可以从郑愁予的另一首诗〈晨〉中看到,〈晨〉的前三行是:

 

 

鸟声敲过我的窗,琉璃质的磬声

 

一夜的雨露浸润过,我梦里的蓝架裟

 

已挂起在墙外高大的旅人木

 

 

第二行行底原本可以加上一个逗号,但加上逗号後,下半行的「我梦里的蓝架裟」将单纯的成为上半行的受词;然而如果不加上逗号,则下半行除了是上半行的受词外,它同时可以与第三行成为跨行的关系,而成为第三行的主词,造成一种既是第二行上半行的延续,同时也是第三行的开头的语言弹性,这种跨行所造成的语言弹性,在现代诗中为数不少,是相当精彩的技巧,但一旦加上标点,则立即弹性尽失!所以想要更深入了解现代诗的细腻之处,不用标点符号的优点是必须仔细体会的。

 

 

肆、结语

 

就像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真正会使用标点符号的人,除了知道使用标点符号的好处,更应知道不使用的好处,而用与不用,则取决於何者能使诗的意涵更为丰富深刻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