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诗论笺注——原诗
(2010-10-13 21:31:18)
标签:
文化 |
分类: 纳兰成德 |
世道江河,动成积习。《风》、《雅》之道,而有高髻广额之忧。十年前之诗人,皆唐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宋;近年来之诗人,皆宋之诗人也,必嗤点夫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其始,亦因一二聪明才智之士,深恶积习,欲闢新机,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而一时附和之家,吠声四起。善者,为新丰之鸡犬;不善者,为鲍老之衣冠。向之意见孤行、排众独出者,又成积习矣。盖俗学无基,迎风欲仆,随踵而立。故其于诗也,如矮子观场,随人喜怒,而不知自有之面目,宁不悲哉!
有客问诗于予者曰:“学唐优乎?学宋优乎?”予曰:“子无问唐也宋也,亦问子之诗安在耳。《书》曰:‘诗言志’。虞挚曰:‘诗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为诗之本也。未闻有临摹仿效之习也。古诗称陶、谢,而陶自有陶之诗,谢自有谢之诗。唐诗称李、杜,而李自有李之诗,杜自有杜之诗。人必有好奇缒险、伐山通道之事,而后有谢诗;人必有北窗高卧,不肯折腰乡里小儿之意,而后有陶诗;人必有流离道路,每饭不忘君之心,而后有杜诗;人必有放浪江湖、骑鲸捉月之气,而后有李诗。近时有龙眠钱饮光①,以能诗称。有人喻其诗为‘剑南’,饮光怒;复誉之为‘香山’,饮光愈怒;人知其意不慊,竟誉之为‘浣花’,饮光更大怒,曰:‘我自为钱饮光之诗耳,何“浣花”为?’此虽狂言,然不谓不知诗之理也。”
客曰:“然则诗可无师承乎?”曰:“何可无也?杜老不云乎:‘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凡《骚》、《雅》以来,皆汝师也。今之为唐为宋者,皆伪体也。能别裁之,而勿为所误,则师承得矣。”
作原诗
[笺注] ① 钱澄之(1612-16930,本名秉镫,字幼光,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以诋阉党闻名。崇祯时以明经贡京师,屡上书言政,不报。游吴、越之间,与陈子龙、夏允彝等友善,组“云龙社”。后避党祸至震泽,遇兵,跳身南遁,崎岖闽、越间。乱平归里,遂社足田间,自称田间老人,治经课耕以自给。《清史列传》说他“为诗,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著有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屈宋合诂》二卷,《田间诗学》十二卷,《田间易学》十二卷。 |
[笺注] ① 钱澄之(1612-16930,本名秉镫,字幼光,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以诋阉党闻名。崇祯时以明经贡京师,屡上书言政,不报。游吴、越之间,与陈子龙、夏允彝等友善,组“云龙社”。后避党祸至震泽,遇兵,跳身南遁,崎岖闽、越间。乱平归里,遂社足田间,自称田间老人,治经课耕以自给。《清史列传》说他“为诗,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著有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屈宋合诂》二卷,《田间诗学》十二卷,《田间易学》十二卷。 |
① 钱澄之(1612-16930,本名秉镫,字幼光,更字饮光,安徽桐城人。明诸生,弱冠时,以诋阉党闻名。崇祯时以明经贡京师,屡上书言政,不报。游吴、越之间,与陈子龙、夏允彝等友善,组“云龙社”。后避党祸至震泽,遇兵,跳身南遁,崎岖闽、越间。乱平归里,遂社足田间,自称田间老人,治经课耕以自给。《清史列传》说他“为诗,深得香山,剑南之神髓”。著有诗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屈宋合诂》二卷,《田间诗学》十二卷,《田间易学》十二卷。
纳兰结合当时的诗风,首先指出:诗坛之所以形成“万户同声,千车一辙”的原因,主要在于不能以“自有之面目”出现,而是“随人喜怒”,不是效唐,就是仿宋。虽有一二人倡导新风,但是“附和之家”如众犬四起,又形成一种“积习”。他说“积习”形成,主要由于那些所谓的诗人,多是“俗学无基,迎风而仆,随踵而立。”踵前人之旧踪,顺时文之俗风,不懂得作诗应有自家之面目。纳兰所批判的,正是明代诗风的弊端。
明初,模仿唐诗,兴起复古的诗风。永乐以后,出现了“台阁体”,倡导儒雅雍容的诗风。至正统十才子、景泰十才子,豪放劲健的风格几乎丧失殆尽,诗的真谛一点也没有了。及至弘治、正德年间,又标出所谓“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旗帜,虽然一时排除了“台阁”的遗毒,但是新的模仿之风又起。嘉靖七才子又标新格,轰动一时,但不久又暴露出只重声调、拘泥格律的新框子,以致后人给概括为“模拟剽剥”四个大字。万历年间,诗坛又出现公安、竟陵二派,打破一时的沉寂,然公安格调卑浅,竟陵故作幽深,各走极端,诗风日下。难怪纳兰对此不只一次地大加挞伐。
是不是要割断历史,不师承古法,抛弃唐宋而成了孤家寡人了呢?纳兰虽然未作正面回答,但他却讲了古人今人的作诗之理。他说:诗之本,在于言志抒情。陶、谢、李、杜之所以成为古今可敬的大诗人,就因为他们从不“临摹仿效”,而是各有各自的特点。而这一特点的形成,又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分不开。这不仅说明了要师承古人,而且还指明了要师承古人的什么。就是说,不要“临摹仿效”古人已经形成的各自风格,而要师承古人从生活实在感受中抒发各自独有的思想情感的创作实质。钱饮光的傲慢固然可鄙,但是,他坚持诗要有诗人自己的个性,不拾他人之遗唾,这种精神确实是可贵的,是足堪效法的。
在这个前提下,他认为:“《骚》、《雅》以来,皆汝师也。”因为你既掌握了上面的根本原则,那么你对任何一位有成就的诗人的创作,你都可以从中“转益”出足以启迪你的诗情诗意来。而对“伪体”则一定要能鉴别出来,加以批判,不能被其所误。
纳兰在创作实践中,体现了他的主张,既吸收了前人的一切有益经验,融汇于自己的创作中,又鄙弃了一切“积习”,创出新风,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有人说他的词象南唐二主。不错,他是赞赏过李后主,说李词既“贵重”而又“适用”,且有“烟水迷离”之美。说到根儿上,他主要学了李后主的“根乎情”,但是他比李后主更多的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①,“纯任性灵,纤尘不染”②,具有“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按:应指时文俗气)”③的真切感,所以才形成了他的“格高韵远”④的清新风格,成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⑤的大诗人。
[注]
①③⑤王国维《人间词话》。
① 况周颐《蕙风词话》。
④周之琦《箧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