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划时代意义(8.1)

(2012-07-25 19:19:50)
标签:

杂谈

分类: 读书心得

      “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划时代意义(8.1

——读《语文科课程论》第八章第一节

苗红霞

我们都知道,在2001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帷幕。随即《课程标准》正式出台,实验教材也于同年 9 月在大陆38 个试验区投人试用。本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是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这不只是简单的“改名字”,而是具有深刻的划时代的意义。

一、名称改变预示着范型转换

(1)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引者注:指课程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2)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示。

(3)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二、语文课程形态有了多元选择

我们知道,语文能力的形成某种意义上是半自然的,也就是说,达到《标准》所规划的目标,无论从逻辑还是依事实,从动态的形成过程看,都有多种多样的途径。比如语文科的课程结构,是设置一门综合课程还是读、写、口语交际等分别设置下位的分科课程,是独立设科还是与其它学科融合统整,是以班级授课还是能级分组,是课堂教学为主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等等,有多种选择的余地,事实上也将适用于不同情形的学生。另外,语文学习的半自然性、语文能力形成的多种途径、“学校语文知识”的流动状和生产性,决定了语文科的课程具体形态必然、也应该是多元并呈的。

三、语文教材有了多样化格局

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后,语文教材的“多样化”,大致是两类:一是基于不同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语文知识)的多样化;二是同一种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语文知识),使用不同的“课程资源”采用不同的教材编撰策略而形成的“多样化”。而这些“多样化”必然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1、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呈的出现,必然会带来语文教材形态的百舸争流。

2、固有的“教科书”概念已经打破,《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竭力提倡,展示了语文教材“多样化”的灿烂前景。

3、随着《标准》的实施,从原来的“语文教材形态”到“语文教学形态”,箭头回转了方向,语文教材现在只是以供教学选用的方式存在。

四、语文教师有了更专业的发展

在以往“一纲一本”的时期,教师只是“教教材”,而进行课改之后,教师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参与课程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