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类型之二—— “例文”(7.2)
(2012-07-22 10:42: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读书心得 |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类型之二—— “例文”(7.2)
——读《语文科课程论》第七章第二节
苗红霞
上节介绍了“定篇”,这里就该说说“例文”了。那么,什么是例文?我们语文教材中的“选文”是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例文”类型?教学“例文”时应注意什么?
一、什么是“例文”?
“例文”,我们采夏丐尊的含义。将选文看成“例文”,是中国自现代以来对语文教材中 “选文”的基本定位,它是在对传统语文教材的批判中形成的。夏丐尊提出,语文课程的内容(“语文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的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在夏丐尊看来,语文教学(课程)就是明里探讨那些“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则主要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例文)。(P277)
“例文”本身不是语文课程内容的构成,它属于“用什么去教”含义的语文“教材内容”。 (P278)
“例文”是为相对外在于它的关于诗文和读写诗文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服务的。成篇的“例文”,大致相当于理科教学中的直观教具,它给语文知识的学习添补进经验性的感知。(P278)
二、“例文”与“定篇”的区别
如果说“例文”的功能是使知识得以感性的显现,那么“定篇”的功能便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如果说,“例文”的功能发挥方式是偏于一隅的用法,那么“定篇”则倾向于八面临风。(P272)
通过上面的比较,我们比较清楚地知道“例文”的功能:通过“偏于一隅”的方式使知识得以感性的显现。了解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而会就“例文”中的一两点进行学习研究。
三、“例文”应该“例什么”?
正如夏丐尊、叶圣陶所看到的,“文章是多方面的东西,一篇文章可从种种视角来看,也可以应用在种种的目标上”,但对一本特定的教材一篇特定的“例文”,比如朱自清的《背影》,要么只做“随笔”例,要么只作“抒情”例,要么只作“叙述”例,要么只作“第一人称的立脚点”例等等,一般情况下,语文教材不太可能对上述的种种方面兼而顾之,也无必要对“例文”的字、词、句、篇、语、修、逻、常面面俱到。(P278)
“例文”应该“例什么”?虽然这里夏老、叶老没有明确指出来,但也隐含地告诉广大教师,对于一篇“例文”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选取一两个点进行学习研究即可。那么,不同的“例文”应该选取什么样的“学习点”进行研究探索呢?教材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这就是看教师个人的“文学素养”了。
四、如何巧用“例文”?
这里举书中的一个例子:(引自《一片槐叶》)
1、本篇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为什么?
2、一个完整的故事应包括:前因、经过、结果。你认为本篇符合上述的要求吗?试加以说明。
3、本文除了叙述故事外,有没有说理的成分?试在四项中找出一个符合本篇写作手法的答案:
4、课文中有很多对话。这些甘话有什么作用呢?试在下列各项中找出正确的答案:
(1)能令故事中的人物更生动传神
(2)具体地表现了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
(3)便于把它改变成剧本或广播剧(4)加强趣味性,使文章不会流于单调平淡
五、语气词包括“呢、吗、吧”等,它们附在句子末尾,表示句子的语气。下列句中加有着重号的语气词表示什么语气?
(1)“好孩子,听娘的话吧!”
(2)“下去有什么好呢?”
(3)“绿色的荷叶哟!”(P287、288)
读了上面的例子,你或许会说这应该是编撰者的工作吧!其实也不尽然,这不仅是编撰者的“工作”,更应是一线教师的“工作”,如果我们也能像上面所述设计教学,相信就不会不知道自己“教什么”,不清楚自己“教的是什么”,学生也不会产生“不知学什么”“不知学的是什么”的疑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