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平坑
访古树
平坑村,是永嘉县东南边紧靠乐清市的一个小山村,地处永嘉县东城街道、乌牛街道和乐清市白石街道、乐城街道的交界处。
就如其名一样,山村就如一个平坑,四周均为山,其间为一片不小的平地。海拔约460米左右。平坑村由紧连在一起的“平坑”、“溪口”两自然村,以及“石镬”村民点组成。山村也曾经被称为平溪村。
数百年前就有永嘉陡门到乐清白石的古道经过山村。是楠溪江到中雁荡的重要通道。
为了改善道路交通,一九九六年从平坑村到赤水垟修通了公路毛路,在跨越永嘉和乐清交界的600余米高的分水岭“桐岭”处还修通了300米长的桐岭隧道(“桐岭”依天地图,村民石碑称“硐岭”,亦见有称“同岭”)
。二零零二年进行了维修。为了进一步便于汽车通行。二零零九年在政府支持下,村民和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对3.6公里长道路路面进行了硬化。为此,在平坑村中心(“平坑”与“溪口”的连接处),林氏祠堂前面隔公路一侧树碑立传。“修建平坑至赤水垟公路碑记”和“平坑村多项建设乐助纪念碑”。十分有意思的是,捐资人员除了公路沿线受益的平坑、金竹垟、西林垟和毛竹坑外,更多的竟然是乐清的白石、柳市、翁垟、白象人士,甚至有洞头县的林氏宗亲。
http://s8/mw690/001XhTC6zy7gBy0MaWzd7&690
更奇怪的是,在溪口往南公路边的两座小庙前各立有一块修路纪念石碑,分别是二零零二年因硐岭北面道路破旧,平溪村同柳市等地协助资金,总计一万余元,列名者全是柳市、白石和黄华人士。更有甚者,二零一二年“平坑至岙上段筑水泥路”首事者竟然是远在15公里外邻县乐清市柳市镇中心的“上园老协会”!平坑在山上,上园在平原、中间相隔一座中雁荡山。
到平坑寻访古树,我就是从乐清白石街道进山的。穿过熙熙攘攘拥堵不堪的的白石街道,进入中雁荡风景区,沿着修了两三年始成正果的宽阔的白中线(白石—中雁荡)公路,穿过二个山洞,爬了几个弯,经过中雁荡最佳风景点玉甑峰(道士岩)的脚下,继续向前,公路在海拔342米处分叉,向右大道双贤路,是直通乐清城北和淡溪镇四都的绿道,直行窄公路仍为白中线继续爬山前往赤水垟。
公路爬升至485米高的垭口,然后下山,进入赤水垟村口,再绕过村子直达岙上村。过岙上村在上一个小坡前(再向前有一小教堂),向左有一小岔路,指路牌指示“永嘉”。
向左一拐,就上了去永嘉县平坑村的道路。这里还属于乐清市,这段乡村道路乐清不受益,因此,有一段路面比较糟糕。走过登周山庵的上山小路,小路口有一指示碑:“上路周山庵
下路永嘉平溪”。
继续上坡不远就到了海拔558米的“桐岭隧道”。从路口到山洞约1.2千米。与大多数乡村公路的山洞一样,山洞还是毛石洞,洞壁未做修饰,常年滴水,没有灯光漆黑一片,好在山洞不长,来往车子又少,汽车在山洞内交会的机会不大。
http://s8/mw690/001XhTC6zy7gENerLjV77&690
过了山洞就是永嘉地界,转了一个弯,眼前豁然开朗,层层梯田,沃野一片,好似世外桃源。公路伴着源于溪口南山的溪口溪而行,一会儿就下到了岭脚,两座小庙隔公路、小溪相望,探访的平坑第一棵古树——枫香树就位于公路旁的小庙边,正是“小庙古桥枫香”诗意正浓。
枫树长势很快,枝干挺拔,树龄为120年,树高已达22米,胸径已达0.9米。
http://s9/mw690/001XhTC6zy7gBygeIlO88&690
http://s4/mw690/001XhTC6zy7gByhPsuD53&690
继续向前约一百来米就到达溪口。村内道路有些窄,而且一进村就是一个向右急转弯,如果没有导航很容易走岔道,走到溪口村里去了。
在溪口村外,公路沿着小溪前行,不远,小溪与从平坑后背山流来的平坑溪汇合,汇合后溪口溪继续向北流去,在金竹垟村汇入金竹垟溪,然后流入山溪头水库,水库泄水最终流入陡门溪。然后汇入楠溪江,经瓯江通向大海。
两溪汇合处有一小广场,小广场的一半建在溪口溪上,可以停车,广场一边就是平坑村林姓族人的“林氏大宗”祠堂。
平坑的另四课古树就分布在小广场边平坑溪两岸四十米的范围内。
这是平坑溪溪口春天景色。
http://s13/mw690/001XhTC6zy7gBylD4IY0c&690
靠近林氏祠堂道路边的是两棵硕大的枫杨树。树龄均为120年。
http://s15/mw690/001XhTC6zy7gByqhKLs4e&690
靠公路的大枫杨树。树高约18米,胸径达1.2米。直观感觉胸径好像没那么大,那是由于我们看的位置不对,测量胸径规定离根部1.3米,而其根部一直在河道下,其实际胸径测量部位在路面下。
http://s11/mw690/001XhTC6zy7gBysR7oS3a&690
http://s3/mw690/001XhTC6zy7gBysYsg232&690
http://s13/mw690/001XhTC6zy7gByt3cYI9c&690
靠里一棵相对较小,无论是高度、胸径还是冠幅都要小许多,特别是树冠十分稀少。树身布满了被白蚁蛀蚀的痕迹。
http://s1/mw690/001XhTC6zy7gByAftnyf0&690
http://s3/mw690/001XhTC6zy7gByDRp0C52&690
http://s7/mw690/001XhTC6zy7gENCtbbo46&690
自去年以来,林业部门对两棵树多进行了维护,树干从河岸第一台阶起筑起了围墙高出路面,防止古树根部受虫害和腐蚀;同时,给树干注射营养液和杀虫剂,每棵树均有十余个滴管口,如今这些滴管口还在树干下部留着,以备后续护理。
http://s11/mw690/001XhTC6zy7gByGL70S7a&690
http://s13/mw690/001XhTC6zy7gByI2LIU4c&690
http://s11/mw690/001XhTC6zy7gByRGOXE3a&690
树上的“古树名木保护牌”上显示这两棵树是“枫杨”。但是在永嘉县2015年11月公布的《永嘉县古树名木名录》中,他们被称为永嘉县独有的两棵“溪罗树枫杨”。在同一《名录》中,还有22棵“枫杨”,而二者的拉丁文名却完全相同“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看来,永嘉县的林业部门在工作中出了些小纰漏。
在温州、仙居、台州、宁海等地,“枫杨”广泛分布,人们将“枫杨”树称为“溪罗树”。因此“溪罗树枫杨”其实就是“枫杨”。但林业部门称这两棵树为“溪罗树枫杨”也可能有他们的理由。
“枫杨”为中国原产树种。栽培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各地,以河溪两岸最为常见。
由于分布地域广,培育历史悠久。在民间各种称谓众多。
查百度百科“枫杨”,别名只有“白杨、大叶柳、大叶头杨树等”三种,无“溪罗树”;查“溪罗树”只有三条记录;无奈,查了其他次一等的搜索网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枫杨”在民间的称谓竟多达七十余种。
现将“枫杨”的别名、俗名罗列如下:
白杨、苍蝇树、臭杨柳、大叶柳、大叶头杨、枫柳、风杨、沟树、构皮树、柜柳、桂柳、鬼柳、鬼头杨、鬼杨柳、鬼叶柳、合比日格-毛都、河柳、河树、河麻柳、胡杨、馄饨树、火麻柳、橘子柳、锯树、榉柳、榉树、魁柳、柳树、柳丝子、麻柳、木平柳、马尿骚树、滂柳、胖柳、平柳、平杨、平杨柳、平阳柳、枰柳、枰伦树、杞柳、嵌宝枫、嵌宝树、水柴、枢柳、水构树、水鬼树、水沟柳、水锯树、水化香、水槐树、水槐柳、水麻柳、贴梗柴、桶子柳、蜈蚣柳、溪构树、溪沟树、溪谷树、溪榉、溪萝树、溪罗树、溪柳树、溪麻柳、溪杨、小鸡树、燕柳、燕子柳、燕子树、野扁豆、叶柳、元宝树、元宝枫、元宝柳、元宝杨柳、元宝杨树、元宝柴、泽胡桃等。
以上称谓是网上资料不加区别的汇集,有些名称我感到怀疑,比如:胡杨、合比日格-毛都等是否确有其名,这些名称出现在销售“枫杨”的林木企业网站上。
“枫杨”的主要特征是:
1.大乔木,最高达30米,胸径达1米;
2.幼树树皮平滑,浅灰色,老时则深纵裂;
3.叶多为偶数或稀奇数羽状复叶,长8-16厘米(稀达25厘米),叶柄长2-5厘米,叶轴具翅至翅不甚发达,与叶柄一样被有疏或密的短毛;
4.雌雄同株异花,春天,葇荑花序的雄花和穗状雌花柔软低垂,仿佛摇曳的风铃,花期4-5月;
5.果熟期8-9月,果序长20-45厘米,果序轴常被有宿存的毛。果实长椭圆形,长约6-7毫米,基部常有宿存的星芒状毛;果翅狭,条形或阔条形,长12-20毫米,宽3-6毫米,具近于平行的脉。
http://s15/mw690/001XhTC6zy7gByU7osu8e&690
识别“枫杨”的最初步的方法一是看树叶,二看是否有一串串下垂的果序,果序上长满像元宝、像馄饨、像苍蝇、像燕子的果实,果实两侧长有两个翅膀。
平坑的另两棵古树在山溪的对岸。
靠近“双龙宫”的是一棵“枫香”树。“枫香”树不大,虽然与我最先看到的溪口下岭根枫香树同龄,而且高度也相差无几,但其胸径和冠幅无法与旷野中的大树相比,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看来,后天的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http://s13/mw690/001XhTC6zy7gByYTn6kec&690
http://s2/mw690/001XhTC6zy7gByYZpE5f1&690
靠近公路的是一棵百年“栲树”。百年栲树在永嘉县比较少见,还有四棵在巽宅,同一属的“钩栲”在永嘉相对要多一些。
http://s6/mw690/001XhTC6zy7gBz1LBhb35&690
http://s9/mw690/001XhTC6zy7gBz1SXa098&690
http://s11/mw690/001XhTC6zy7gBz29EW66a&690
http://s16/mw690/001XhTC6zy7gBz2f1eL1f&690
去年,在大枫杨树下有一块指路牌,今年没看见了。牌子已经树立多年。还是陡门乡时的产物,而陡门乡在2011年就已经撤并入东城街道。指路牌一个箭头向前,指向“石镬寺”,一个箭头向内,指向“大地父母”,不过左箭头已经被涂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