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看“高中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课文”
(2010-09-10 13:42:11)
标签:
高中语文课本语文课改人文素养教育文化传承 |
分类: 寤梦而言 |
近日里,因各地高中语文课本“大变脸”引发各界诸多争议,一时间“悲儿时经典横遭清洗”之唏嘘、“忧‘去鲁迅化’使民族脊梁不再”之愤慨、“誉束发识文当与时俱进”之赞谬......汇于坊间,百感交集,好不热闹。然于我看来,即便是中小学语文课本彻底换血,旧版课文一篇不留,诸位也大可淡定,不必忧心因此而影响了语文(请注意,是语文,不是语文课)学习成效。
语文语文,顾名思义,应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之意;其之学是让人摆脱“目不识丁”,能够“识文断字”、“遣词造句”,乃至其中佼佼者可以“出口成章、文不加点、旁征博引、字字珠玑”。说白了,主要学习的是“如何组织文字、如何用文字表达”。
不过呢,我们的教育部门诸大人独辟蹊径,偏偏选择了学习“文字表达什么”这么一个吃力讨好的差事。为什么说吃力?文学作品本就是主题多样性的,例如一部《红楼梦》,毛公润之看出了阶级斗争,万君小石看到了爱情悲剧,适之先生以为是作者的自传寄语......还是豫才先生一言以敝之“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然而,学生是要考试的。“一纸定终身”的考试是需要一个标准答案的。于是乎,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作为一篇中学语文课文(儿时尝以必修课文习之,未查于今版课本之存焉,如误望谅),相关教参教案中便有了如下教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红楼梦》的反封建意义,认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腐朽本质的揭露和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至于著书者是否此意,是无需加以理会的,反正雪芹先生谢世已久,凡夫俗子断无从对质;再者,即便先生魂魄有什么座机、手机、BP机,乃至“QQ、YY、MSN”啥的,考虑到阴阳两界尚未三通,又何惧之有?
可巧的是,我太太也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今年5、6月间,虽新婚不及半载,仍时常将所谓的“差生”带到家中补课。令我愕然的是,拙荆竟能将阅读理解总结出如理化定理一般的“望文生义”规律,又把“起承转合”归纳成数学解题一般的“1234”步骤;而且这还是该校语文教研组研究所得针对“基础薄弱学生”的考前速效提高方法”。可叹我中学时代枉做了六年语文课代表,竟不知语文原来是可以这样学的。震惊之余,遂质妻以疑。我那妻先是鄙夷后又怅叹:“你当我想啊,这么教下去连我都对语文生厌了。但又能怎么办?我是在带毕业班,合格率不达标,一年的绩效奖金就没了;以后评职称什么的肯定靠后站,弄不好时间久了连编制都危险!”话毕,我默然了,再念及柴米油盐、每月按揭,以及未来孩子的奶粉钱,我只有收声落荒一途罢了。
事后,不由得又想起《十六岁花季》中的一幕:学生与老师争辩《小桔灯》一文中灯光的寓意为何,末了老师辞穷,只得说“教学大纲的标准是这样,你就必须这么答”。一女生又建议写信给冰心先生,若先生赞同她对灯光寓意的理解,试卷分数应该可以改了;老师颇有深意地看了她一眼,说:“那就不是给你改分这么简单的事情了,是有可能要修改教学大纲的大事了”,话毕,飘然而去。至此,我似乎有所顿悟:教育部一纸敕文,结合升学考试制度,再加上教师编制、就业压力、绩效考核等因素,慢说一千人,便是有一万人,也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教学大纲规定的那个。
是以,对于“各地高中语文课本删除大量经典课文”,诸位大可淡定,无须忧虑,更不必愤慨。但凡能够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无不是经专家选定、领导审定,再由教学大纲先行规定了标准主题的;只要是“文凭当目标、分数为标准”的教育体制没变,传“数黑论黄”之道、授“寻章摘句”之业、解“微言大义”之惑的语文教学规范没变,任他语文课本删了多少经典、增了几许时文,终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皇帝换新装”,只要学生与时俱进背熟新课文的标准答案,又何虑影响教学效果(以分数为标准计)。至于人文素养、国学传承云云,都不过题外话,有此雅兴的自然会去课外求索;因为我们的语文课可以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社会课、哲学课......唯独不太像语文课(若非拼音识字,怕是全然不像了)!
末了且多嘴一句,谨容画蛇添足向相关专家权威诸大人做一小小建议:以目前情形计,若将政治课与语文课合二为一,倒不失为“减负”之法;或有心忧不足考查翰墨之工,不妨参照公务员考试加入“申论”,当无大碍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