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九篇:3班“名校游”范文
(2017-09-20 16:59:43)
标签:
转载 |
分类: 作文导写 |
3班“名校游”范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名校游成为风尚。暑假期间,各地游客带着孩子来到北京,想一睹中国最高学府的风采、感受名校氛围。由于游客众多,清华、北大两校均采取了限流措施,“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显现出来。在清华门口,凌晨三四点就有人开始排队,有时早上6点多就将近达到上午场次接待3000人数的限制;北京大学虽无人数限制,但规定了参观时段。
就“进清华、北大难”的问题,你有何感想,请写作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一、莫把名校作景点【3班 金智霖】
1父母无不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故每逢假期,各名校内人潮涌动,熙熙攘攘中无不透着激励孩子上名校的殷切话语,昔日里安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似乎摇身一变,化为了景点,供人观赏。
2但是,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什么可供人游览观赏的景点!校园是莘莘学子获取精神食粮、提高人生境界之地!君不见,游客们的步履匆匆,与清华园恬静闲适的氛围格格不入;君不见,游客们的肆意喧哗,给图书馆中奋笔疾书的同学造成了莫大的困扰;君不见,游客们对校园物件有意无意的触碰摆弄,或许使一个对校园有莫大意义的历史记忆消失。名校,不应该是景点,不应该供游客走马观花地游览,更不应该如此喧哗!或许,有人会反驳道,欧美许多名校的开放程度远高于清华、北大,“牛津剑桥”两校更是各建筑物散布在城市各处的“都市大学”,为何未闻此等烦恼?如此,请这位反驳者仔细观察欧美名校中“游人”的一举一动,不难发现这些“游人”们聊天时低声细语、步履不紧不慢,似与周遭融为一体,他们是以恬静心态沉浸这文化气氛中、沾染这文化气息的,而不是一睹名校的外在后张口便是一句“孩子啊,你要努力学习,要来这里读书”的。所以,莫把名校当景点!
3诚然,家长此举是为了激励孩子认真学习,以后可出人头地,此等心愿,无可非议。但家长急匆匆地携孩子速览名校,急匆匆地说几句激励的话语,此举能给孩子造成很大触动吗?显然可能性不大。那么为什么还要费此周折,甚至于要牺牲睡眠时间,头顶繁星地排队呢?究其原因,或许是家长们功利心太强了,仅知其皮毛却不知其精髓。歌德曾写道:“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任何理论都必须付诸实际、付诸实践,同样地,一睹名校的外在作用不大,传递、学习名校精神才有实质作用。而名校精神绝非一次旅行可以育成的,要想使名校精神扎根内心,以至于“根深蒂固”,改变人的观念而中流击楫,需要耳濡目染,需要潜移默化。因此,名校的外在,即便是最高学府的外在亦无足轻重,名校精神方为举足轻重之物,故曰:名校应为其精神的载体,应为传递其精神之处,作景点,实无意义。
4因此,还名校一个恬静的校园吧,还学子们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吧,还历史记忆以充分的保护吧!家长们啊,激励孩子上名校,不重在速览名校的外在,而重在给孩子传递名校精神,这才是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治本之策。一个人决定把某事某物作为理想并奋斗着接近它,并非为其外在所吸引,而是衷心赞同其内在、与其内在产生共鸣。容我给游客们一些建议吧:与其亲临北大、清华等名校,不如多向孩子讲述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来源于《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内在含义,多向孩子讲述那些从燕园与清华园中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脊梁!
5莫把名校作景点,请以真正包含名校精神的事迹使孩子对名校心生向往吧!
二、名校莫成“朝圣殿堂”【3班 刘雪宜】
1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旅行变得不再辗转而麻烦,定期的出游计划在大家的生活中也越来越普遍。而作为学生的我,尽管忙于伏案苦读而无暇远行,却常听说身边的同学乐于在百忙之中赶去清华北大,一睹名校风采,而“限流”与人满为患的拥挤校园令他们感到困扰。对此我认为,不必大费周章。
2作为一等名校,最高学府,清华北大的校园一直秉持着向游客开放的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历史的景色总是令人心驰神往,我依稀记得十二岁那年当导游指着相传朱自清独赏过的荷塘,身后“轰轰烈烈”的游客喧闹着走过,一派热闹景象人头攒动。然而归根结底,清华北大再名扬四方,也是治学的学府,它应该有一个相对怡静、安适的校园。名校并非“朝圣殿堂”,校方的限流实属合理,困扰之余,当予以理解。
3不过,各地游客带着孩子欣然奔往北京,目标直指清华北大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图个好兆头、接受文化洗礼,还是“提前踩点”?不可否认,对最高学府的想往鼓舞着大家,对孩子美好的期望是家长们心中熊熊的火。然而,单纯的“仪式感”也在人群中蔓延开来,前来“朝圣”之余,憧憬或许未消减,决心和前进的方向也未更加清晰,假若来时只是为了出游的欢乐,归去也“不带走一片云彩”,出行的意义也大打折扣。因此,进清华北大难并不值得过于苦恼,名校并非“朝圣殿堂”,怀着恒心与赤诚,付诸实力,将来它们的大门也将打开。
4最后,我还认为,只因清华北大难进就认为旅行策划前功尽弃的家长游客们,似乎有些太过功利。清华北大座落于北京——中华文化的中心,一座目睹过世事变迁、沉淀了一身墨香与历史的城市,一座并非只有名校的城市。若是真的为了将孩子育成才子栋梁,蜿蜒万里的长城,雄伟肃穆的紫禁城,还有那被故事浸没的老胡同,都该是家长们行程的目的地。不是只有清华和北大才是文化与学识的象征,不是考入了名校就代表着成才博识。名校并非“朝圣殿堂,”,并非唯一的去处,若是对知识与学问当真虔诚,哪怕一隅残垣,都值得朝圣。
5我愿大声喊出:名校莫成“朝圣殿堂”。当心中的信念熄灭,虔诚的朝圣者也会沦落成奔波者,莫为进清华、北大难而垂头丧气,只要坚定并努力,理想院校的大门——甚至清华北大的大门,在以后的某日必将为你敞开!
三、不奔赴身体与灵魂的殊途【3班 王晶】
1再不满足于山川湖海之宏伟壮阔,再不流连于锦城繁巷之斑斓瑰丽,再不沉浸于乡野荒原之素朴自然。我们不听山声水声,只执意听那读书声,我们磕破脑袋也要奔赴那一场名校之约——那是身体与灵魂的殊途。
2近年来,名校游成为风尚。四海八方的莘莘学子丢下课本,怀揣着梦想与向往奔赴各个名校。清华、北大前甚至排起长龙,彻夜等待的人也不在少数。如些盛景不禁令人生疑:名校游是否真的那么必要?心中的愿望是否真的要由名校氛围来激起、来汹涌?
3于学子而言,树立高考目标是必要的,去向往已久的学校一游也许会是一颗激起学习热情的灵丹妙药,但是药三分毒!暑假期间本就是游玩的高峰期,何况名校游盛行如此,光是在路上,排队时花费的时间都不可估量了。学习的时间本就宝贵,有人将其花在刀刃上,努力学习充实大脑与灵魂,使自己终有一天真正属于名校;有人借着梦想之名,花费时间去名校做一个匆匆过客,路过了,便也错过了。其次,名校氛围在给人带人激励的同时也带来压力,两力是否可以达到平衡尚且是未知,谁又能肯定其不会将学子离名校越推越远呢?
4于家长而言,名校游无非是为给孩子一个拼搏的动力,是一种花钱费时但不费脑的教育方法。孩子不上进?简单,丢去名校,让他自己好好感悟便可以了。名校游的盛行,侧面看出家长教育孩子难以找出别的方法,只能随波逐流汹涌进名校。如此一来,不仅名校游的效果大打折扣,孩子容易受三分钟热度的鼓舞,虚假的热情褪去之后,名校氛围失去之后,到底何为孩子之所往?为何要前往?谁都不知,反而易令孩子身陷迷茫的囹圄。
5古人给我们留下人生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自我不应该受外物影响,由外物所得来的力量从来是飘渺的。学子心中那滚滚热血炙热梦想,不该只从名校氛围中得来。山岳之不移,川流之不息,天地万物之永恒,该从永恒处找寻梦想,从永恒处与真正的自我相遇。名校氛围虽好,却不由你而来,不随你而去。
6不再奔赴那身体与灵魂的殊途。从来只有灵魂近了,才能够得到慰藉和救赎。
四、“名校游”热潮可休矣【3班 王思晗】
1曾几何时,未名湖畔粼粼的波光倒影出杨柳的倩影,应和着朗朗书声;曾几何时,水木清华园荷香阵阵,携来古朴的书香。而如今,各地游客争相带着孩子蜂拥而至,汹涌的人潮挡住了未名湖的波光,冲淡了水木清华园中醉人的荷香,看到这一近似疯狂的景象,我不禁感叹:“名校游”的热潮可休矣。
2佛经有言:“凡夫畏果,菩萨畏因”。纵观“名校游”成为热潮的背后,家长的“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急迫心理为一重要原因。家长们不远千里而将孩子带到北京,凌晨排队为让孩子进入清华北大一睹最高学府风采,感受名校氛围,无非是为了激起孩子们内心的斗志,促使孩子们立下“我要考清华、北大”的宏伟目标罢了。其次,从众心理也为一重要因素。“名校游”的热潮席卷全国,无数人心里便感到倘若自己不带孩子去参观清华北大,便是不负责任,低人一等的表现。因而千里迢迢赶往北京,不顾酷暑辛苦排队。
3诚然,家长们的良苦用心及望子成才的焦急心理既令人理解,又让让人感动,但倘若只是以此方式,则会贻害无穷。首先,现今不仅“名校游”成为热潮,连印有名校校徽标识的文化衫、杯子、书签均会在顷刻被抢购一空。这种恨不得将孩子从头到脚用名校武装的行为有时只会激起孩子心中的厌烦与逆反,增添孩子心中的压力。其次,“名校游”热潮给真正在清华北大中学习的学子们造成了许多不便:昔日优美的风景被人潮遮挡,嘈杂的人声,车水马龙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若仅是盲目逼迫孩子立下宏伟目标,那么既浪费了孩子的时间,于家长,不过也只能平添对孩子的抱怨罢了。
4面对“名校游”热潮所带来的问题,首先,孩子应体会到家长的良苦用心,努力上进。让家长放心,使家长能不再以将孩子带去清华北大的方式来激起孩子的斗志。其次,家长也应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可以换一些更可行,轻松的方式帮助孩子前进,鼓励孩子前行;同时名校也应采取相应措施,除限流外还可完善官网,对学校进行详细介绍与展示,使人们不论身处何方,均能通过官网身临其境地目睹名校风采,感受名校氛围。
5歌德曾言:“理论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树常青”。唯有人们共同携手,共同努力,方能使名校产生积极影响,而非只被“名校游”的热潮灼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