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假去了一趟笑笑奶奶家回来以后,我就常常想起在新闻或是报道里,见过的“留守儿童”这个词语。
笑奶奶家里,就住着这么一个小亲威。
她家在农村山区,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住到城里的笑奶奶家,到现在上高一,大约已经住了六七年了。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是在她家里,笑一岁多,她大约九岁左右,很是活泼开朗,又能干会说话。她抢着帮我抱笑笑,我怕她把笑摔了,张着两只手保护,她会意地笑着说:“我不会摔了她的!”那是我第一次到笑爷爷的老家去,山路崎岖,她还跑上跑下的试图照顾我。让我很感动。我认识的城里的小孩子八九岁,还缠着大人哄着呢,看到她带着笑笑玩,很是尽心尽力,也很会哄。
第二次见到,她已经住到笑奶奶家一段时间了。人长大了不少,但是不象原来那么爱说话了,问她话,她就低头笑着答一句。吃完饭,她会抢着洗碗,然后回自己房间写作业。我看她脚上穿着一双很土气的黑棉鞋,带她到商场想买双女孩子都穿的红靴子,她说什么也不要,连试都不肯试一下。不想太勉强,我就把钱给她,让她看到喜欢的,自己买。她开心地告诉我,同学都常用零花钱去照大头照。我说:“那你也去照吧!”她就高兴地笑了。带着她和笑笑到外头公园玩,给她拍照片,她也是想照,又刻意地躲着镜头的羞涩样子。
去年暑假到笑奶奶家,她明显长成大姑娘了,衣着也跟任何一个城里十几岁的女孩子没有区别。人却沉默着,每天叫她吃饭,她才从房间里出来到餐厅,吃完,把自己的碗放在厨房的水槽里,就又回自己房间了。想到上次买东西在商场的尴尬,我直接给她钱,跟她说,不知道你长多高了,没有给你带礼物,你自己买去吧!她既没有表情,也没有说什么,拿过钱又回自己房间了。第二天,买了一部便宜的新手机。之后几天,就一直抱着手机从清晨玩到深夜。我们回京的时候,她跟笑笑互换了QQ号。这一年来,时常看到她的QQ签名一天几变,都是非常的消沉,好象学习、生活、交友种种都不顺利,似乎没有开心过。甚至写过:“我愿用我三分之二的生命,换回我曾经的乡村生活”----
听笑奶奶说,她有时候跟同学玩到深夜才回家,说了她一次,她便自己回房间抽抽答答地哭,表示出自己寄人篱下的凄苦,后来晚归,笑奶奶就不敢再说了。暑假我们回去,我看到卫生间里,她的衣服,内衣外衣泡在一起好几天也不洗,就帮着洗了凉好,等干了她拿下来穿,也没问一句谁洗的,仿佛任何人为她做的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只有她的心里,存着无限的悲伤与苦。饭桌上,每每把可口的菜递给她,她总是拒绝,好象心里树着一堵厚厚的墙-----
常年远离双亲,跟着年迈的亲威生活,她的心里,到底存着怎样的忧伤?是什么,让从前那个爱说爱笑又机灵能干的孩子变得这么敏感、冷漠甚至有厌世的念头?如果一直在偏僻的山村生活,她会长成什么样?如果跟着父母在外地打工,她又会如何?
这是我所接触到的唯一一个所谓的“留守儿童”,我不清楚别的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都是什么状态。想到她,心情就有些沉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