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
(2019-11-25 18:25:26)
标签:
转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里的经典名句,多年以来屡为世人所引用,足见这句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近日,有年轻老师问我这两句中的“于”作何解时,引发了我一些思考。我们先看一下人教版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的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的翻译,360百科和古诗文网是这样注解的: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而汉辞网给出了这样的翻译: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这些解答都回避了“于”的用法,没有给出这两个短句中“于”的正面解释。
要说明这两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先看一下第一段中的前六个含有“于”的句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前三个“于”字,当作“从”解,想来没有多少异议。而“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三句中的“于”的意义就有不同意见了。有以为是“在”的,有以为是“从”的。其实没必要那么纠结,这三句加上适当的方位名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妨这样添加:“管夷吾举于士林,孙叔敖举于海上,百里奚举于市间。”其中“士林”意为“士人间”,这样一来,开头的这六个“于”字都应该作“从”解,因为它们具有类似的结构:“动词+于+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里两个“于”的用法就与此相同。在文言句子中,方位名词确是可以省略的,如“青,取之于蓝”里的“蓝”即“蓼蓝中”的意思,而文中只用一个“蓝”字亦可。
回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个短句上,能不能添加方位词语变成“生于忧患里,死于安乐间”呢?加上方位名词也是可以的,但它不符合“动词+于+处所名词+方位名词”的结构,因为“忧患”“安乐”并不表示处所。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不表示“从”。可不可以是“在”的含义呢?再看几个表示是“在”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以勇气闻于诸侯”,“战于长勺”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于”表示时间和地点时,译为“在”,而“忧患”和“安乐”并非时间或地点。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译为“在”是不妥的。
我以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于”应译为“由于,因为”最为合理。韩愈的《进学解》里有名句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里的“于”就是“由于”的意思。“于”作“由于”解时,是一个连词,后面常接形容词或动词,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恰符合这一结构。据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以译为“有了忧患意识才能生存下去,安逸享乐则会使人走向死亡。”
以上为个人拙见,欢迎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