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圆明古刹——正觉寺
位于绮春园南部中间即正宫门之西,它与绮春园既有后门相通,而又独成格局,在南侧单设独立的山门通向园外。实际上是清帝御园圆明园附属的一座佛教密宗寺庙。
圆明古树——活文物
1860年及1900年,圆明园两度罹劫,因正觉寺独处绮春园墙外而幸免于难,部分建筑和古树留存至今,成为圆明三园唯一的劫后遗珍。
正觉寺,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建成。民国初年,正觉寺被曾任北洋政府代国务总理的颜惠庆购作私人别墅。后又转售清华大学为教职员工宿舍。
正觉寺山门
山门面阔三间,檐下石额为乾隆御题 “正觉寺”,以汉、满、藏、蒙四种文字书写。
正觉寺山门内侧
正觉寺内墙砖雕
内各个院落均有古柏,1933年时,三圣殿已不存。至20世纪60年代寺内多数建筑、古柏尚好。
从70年代起,正觉寺驻进海淀机械制造厂等三个区属企业,乱拆乱建,寺内仅残存山门、文殊亭和四座配殿及26株古树。
鼓楼与古柏
古树代表着过去的文明,因为它往往是唯一能够证明曾存在过的古遗址的事物。正觉寺历经多次修复,不再让人感觉古老,但古树身上却印刻着逝去的时光。
一进院古柏林
寺内外古树以松柏居多,寺前也有几棵粗壮的古槐树。
寺前古国槐
三圣殿及殿前古白皮松
“老神仙”——正觉寺内树龄最大的466岁古树
一株古树一段故事,正觉寺内的“老神仙”是圆明园历史的最好见证者。
专家测定古树树龄
“老神仙”位于正觉寺一进院东北角,由于其笔直挺拔,根茂繁盛,十分抢眼。我园邀请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专家进行科学考证,经测定其年龄已有466岁。
距今466年前,正是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而正觉寺建成于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可以说,是先有树再有寺。而且在当时,“老神仙”就已经算古树了。
古刹因古树而厚重,古树因名刹而不朽。寺院种树寓意“佛荫”,也就是“福荫”,祈求佛祖保佑苍生。
正觉寺与“木”结缘
寺内建筑悉数为木质榫卯结构,没有用到一根钉子。虽然每个构件都比较单薄,但是它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其特殊的柔性结构体,不在于个体的强大,而是互相结合,互相支撑,充分体现了古人“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刚柔并济”的价值理念。
有趣的是,不仅建筑为木质结构,甚至连寺内佛像也由木材雕刻制作。
文殊亭
清乾隆帝晚年醉心于佛教,尤笃信文殊菩萨,甚至认为自己是文殊转世。曾以名贵的楠木雕刻文殊菩萨像,设座于文殊亭。
余晖中的三圣殿与古树
木质结构的建筑,与寺内的古树,相得益彰,互相衬托,成为圆明园中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文化中“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思想境界。
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完全地体现在古刹·古树的建筑与生态规划中。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人的本性,林间有庙,寺中有树,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