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间在央视经济频道的“大家”栏目看到介绍有关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的事迹。看完这篇报道后,心情比较复杂。
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国家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事实上可称的上水稻之父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我们东北的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在中国种植水稻的人大多都知道“南袁北徐”。但毕竟种植水稻的人还是少数,而每天离不开大米的人却不知道有多少。我们北方人一百个人得有九十九人吃的大米是出自徐一戎研制的,就是这么个人,真正意义的值得为他歌功颂德的人,几十年来却一直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虽然他老人家并不计较这些,但我们不应该不知道他,徐一戎!
是的,我们可以不知道那些明星啊,这个家,那个家的,但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为我们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不应该让他们默默无闻。
今年他老人家已经是已经八十八岁的高龄了,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但老人家依然还在为我们北方寒地水稻生长操心,经常出没在田间地头。今年我们北方遭遇了几十年不见的高温天气,老人家为了不让稻农们收成受损,及时告知稻农们采取科学有效办法,加以防范。为了收集难得一遇的高温天气对寒地水稻苗情影响的数据,徐一戎坐了四五个小时的车,跑遍了农垦牡丹江分局的9个农场。他说“这种情况我也没遇到过,要好好记录和分析”。
毕竟已经八十八高龄了,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所以老人家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每次外出为稻农讲授水稻技术时都在衣兜里放上一张字条“我是自愿来的”,这个小小的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让人真真的感到了一颗善良、朴实、厚道的心。
2008年8月8日,徐一戎作出了一件惊人之举。他把省吃俭用的全部积蓄和各种奖金共100万元,捐赠给农垦科学院,设立“水稻科技发展奖励基金”。为了凑够100万元,老人家还预支了自己几个月的工资。一百万,他应该有多少个一百万,他为人类做出了多少远超出一百万的贡献啊。为他居然拿不出一百万感到心里不安、内疚。也为自己吃了几十年的大米不知道徐一戎感到不安、内疚。
据统计,经过三代北大荒人的辛勤耕耘,特别是近30年的不懈努力,垦区寒地水稻生产实现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彻底打破了麦豆一统天下的种植业格局。水稻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4.65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1638万亩,增长了350多倍;水稻单产由81公斤提高到566公斤,提高了6.98倍;水稻总产由0.38万吨提高到927万吨,提高了2439倍。到2009年,水稻总产已占黑龙江水稻总产的56%,占全国粳稻总产的15%以上,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1988年以来,仅黑龙江垦区累计推广应用徐一戎的科研成果面积就达1.5亿亩,累计增产粮食600多亿斤,累计增效近一百亿元。
这些不是简单的数字罗列,是一个老人的功劳簿。一个老人为我们这个人口大国做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们记住这个老人家:徐一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