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小学数学教材各领域内容安排和特点介绍
(2018-04-01 18:16:06)
标签:
转载 |
(一)数与代数领域
“数与代数”的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它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符号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语言,从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工具,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初步的应用能力。
在“数与代数”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数概念的建立、扩充以及数的运算,公式的建立和推导,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等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信心,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初步的创新意识。与传统教材相比,本教材一方面在内容编排上做了较大创新。另一方面,更加强调通过大量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数的意义,强调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与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单元设置和内容安排
“数与代数”领域,1~3年级学段包括四部分:⑴数的认识;⑵数的运算;⑶常见的量;⑷探索规律。4~6年级学段有五部分:⑴数的认识;⑵数的运算;⑶式与方程;⑷正比例、反比例;⑸探索规律。各部分内容单元设置和安排如下:
⑴数与代数和数的运算。自然数、整数认识和加、减、乘、除计算分别设计单元,小数与分数的认识和加减计算混合组单元,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传统教科书中万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一般分为四段。根据《标准》降低计算(1~3年级加、减计算要求到三位数,乘法计算要求到两位数乘两位数。)、加强“数感”的基本思想,考虑到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需要有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套教科书将万以内数的认识安排在三个年级,分为五段。即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1000以内,万以内(生活中的大数)。具体安排如下:
●一年级上册
二.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10以内各数,<、 =、>,1-10各数的顺序及序数意义)
四.合与分(感知合与分的方法,知道10以内各数的组成)
五.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体会加法、减法的意义,会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九.20以内的加法(10加几、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年级下册
二.20以内的减法(十几减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五.认识100以内的数(数的认识、组成,个位、十位、百位)
八.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竖式)
●二年级上册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加减混合,简单估算)
四.表内乘法(一)(乘法的意义,2-6的乘法口诀)
六.表内除法(一)(除法的意义,用2-6的除法口诀求商)
●二年级下册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二)(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的概念)
五.认识1000以内的数(数的认识和组成,认识千位、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
九.10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千以内的简单口算)
●三年级上册
二.加减法(三位数的加、减法,估算和验算,两步计算的简单加、减问题,认识小括号)
四.乘除法 (两位数乘、除以一位数,乘除法竖式和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
五.混合运算(需要两级运算的、简单两步问题和运算顺序,特殊运算中的规律)
七.生活中的大数(认识感受万以内的数,万位、万以内数的读、写,近似数,加、减估算)
八.乘法(三位数乘一位数)
●三年级下册
二.除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验算)
四.乘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简单估算、连乘问题)
七.生活中的小数(认识生活中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加、减)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分数,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探索图形的变化规律)
●四年级上册
二.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连除、乘除混合和解决简单问题)
四.认识更大的数 (认识比万大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五.计算器(认识计算器,会用计算器计算)
七.倍数和因数(了解自然数,知道奇数、偶然、质数、合数,知道2、3、5倍数的特征)
●四年级下册
三.乘法(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和估算,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
四.分数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五.小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读、写和小数的性质及用小数表示大数)
七.小数加、减法(加、减法计算,加、减混合运算)
●五年级上册
二.小数乘法(小数乘法计算和小数点向右移动规律,小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四.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点向左移动规律,小数混合运算)
五.混合运算(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
七.分数的再认识(真假分数,异分母分数比较,最小公倍数,异分母分数加减和混合运算)
●五年级下册
一.生活中的负数(结合气温认识生活中的负数,知道整数)
四.分数乘法(分数乘法计算和简单应用、倒数)
六.分数除法(分数除法计算和简单应用,分数混合运算)
●六年级上册
三.百分数(认识百分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
五.百分数应用(百分数的实际应用,增加、减少,同比增长、折扣、成数,纳税、利息)
(2)常见的量,《标准》只在1~3年级学段有要求。
●元、角、分安排一个单元:
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时间的内容安排三个单元 :
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
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质量单位安排两个单元:
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3)探索规律:《标准》在两个学段都有要求。1~3年级学段内容标准是“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4~6年级学段内容标准是“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和变化趋势”。本套教材采取多种方式体现《标准》要求。
第一,结合数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发现、探索规律的素材和空间。如,一年级上册(P40),“观察下面的图,找规律涂色”。再如,结合数的认识,让学生找规律填数等。
第二,一、二年级分别安排了探索规律的单元。
一年级下册
二年级下册
第三,从三年级开始,除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探索规律的题目外,还设置“探索乐园”,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如,三年级下册(P50)结合乘法计算,探索一个数乘2、5、11及99乘一位数等乘法计算中乘数和积的规律,渗透2和5倍数的特征;四年级上册用计算器探索大数加减的规律;四年级下册(P92)探索多边形边数和分成三角形个数的规律等等。
(4)4~6年级学段“数与代数”领域增加了“式与方程”和“正比例、反比例”两部分。
●式与方程安排两个单元:
四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
●正比例、反比例安排两个单元:
六年级上册
六年级下册
2.“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从数学应用的角度讲,数感不单单是对数概念和数运算的理解,更重要是一种主动地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和态度。《标准》认为,小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6个方面)
《标准》对数感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本套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体现是:
第一,在认识数的过程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等数的概念,教材通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熟悉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经历初步认识、理解、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P1)师生交流,通过“我今年几岁了”、“我家有几口人”等,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1~5和数,结合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看图说话”通过“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经历数的认识抽象过程,估计、数一把花生、一杯花生有多少粒等”,体会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理解数的意义;三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认识小数;四年级下册(P36),通过学生熟悉的“1捆小棒、一篮西红柿、一束鲜花”理解“单位1”的概念;五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天气温度,了解负数的意义;在数扣子的过程中,认识并感受100以内的数,二年级下册(P56)数特殊包装的纽扣电池,认识并感受1000以内的数,三年级上册,通过爸爸妈妈的工资、数出100张复印纸、测量出有多厚,再推算1万张复印纸有多厚等感受1万的大小;一年级下册,22比18多一些,50比18多得多,三年级上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三年级下册(P86)问题讨论“哪杯饮料多”等,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数的实际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第二,在数学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本教材特别重视估算。如,学习两位数加法时,讨论“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是多少”;加减计算练习时,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学习乘除法时,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等。另外,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选择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二年级下册(P38)租船问题,每条船坐4个人,17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简单计算17÷4=4…1,而要理解这个余数1是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呢?17个人租4条船还剩下1个人。进而要想到剩下1个人也需要1条船,所以要租5条船。再想“怎样分配乘船人数呢?”可以有多种方法。
(2)重视口算
“应重视口算”是《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一个人的口算技能水平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不但是一个人日常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本套教材把提高学生的基本口算技能作为一、二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进行计算训练的方式,而是设计丰富的、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练”口算。如,一年级(P47)数学游戏,翻出3的卡片,学生说出与3有关的所有算式,再翻一张……,这种练习口算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挑战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算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口算训练,不是学生被动地看算式写得数,而是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形成算式与结果的过程。一、二年级每册教材都安排了多个这种游戏。另外,一、二年级教材中设置的“自主小天地”,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写算式的练习。把学生被动的、枯燥的口算训练,变为学生乐意参与的、主动地学习。
(3)重视算法多样化
《标准》明确提出:“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人对数学理解的个性化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套教材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其主要理念和做法是:
第一,承认数学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尊重每个人数学计算方法的个性化,把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作为教材设计的重要内容。如,20以内加法中的“凑十法”,传统教材只讲把大数凑成10,即“拆小数凑大数”。本教材在介绍“凑十法”时,不但介绍把大数凑十,还介绍把5凑成10。
第二,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分享活动中。教材不是单纯呈现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进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方法。如,三个数连加(P90),不讲运算顺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一共有多少只鹿?”有多种计算方法,教材呈现了学生交流的情境和相应的算法。其中,亮亮先把凑成10的两种鹿的只数相加,渗透简算思想。 通过兔博士“还可以怎样算?”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空间,同时,呈现连加的算式和连加的概念。这样学习的计算,不是计算方法的学习和应用,而是个人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4)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算主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把握结果的合理性。因此,估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套教材对估算的内容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做法:
第一,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更重要是一种意识、习惯的培养;
第二,估算技能的提高需要有一个不断的、反复尝试、练习的过程,数学教材和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教材进行估算训练;
第三,把估算的内容贯穿在全部数学教材中。除把估算的内容穿插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全过程外,还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安排了大量的估算的内容。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谈到“应用”两个字,人人往往想到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家非常熟悉,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学习的应用题,有很大一部分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被人为的进行文字修饰为数学语言化的典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只好用画“关键句”、找“关键词、字”,记模式化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卷上的应用题。可想而知,这样学习的应用题,考试时,一遇到稍为灵活的、或是没见过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能理解为“应用”某一解题方法解“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3个方面)
《标准》关于应用意识的刻画,为我们理解应用意识、设计教材内容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支持。本套教材主要有以下几做法。
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数的认识及所有新知识的学习时,都力求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如,三年级下册(P24),通过电视节目预报,学习24时记时法,四年级下册(P60),通过动物之最,学习小数。
第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与事物中信息的关系,进而培养数学的眼光,即数学问题意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直觉思维较好,抽象的问题思维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计算时,更多的选取学生生活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中,了解数学信息,再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图中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与图中的信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一年级上册(P54)。
第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本教材一方面,所有的加、减、乘、除计算都力争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有关单元内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都设计了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如,三年级上册,在乘除单元设计“玩碰碰车问题”,在生活中的大数单元安排了“合理购物”、“计划购物”,在吨的认识单元(P103)设计了“制定运输方案”等。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结果,而更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空间与图形领域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工具。“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并初步发展空间观念。与过去教材相比,《标准》把以往的“几何”扩展为“空间与图形”,对小学阶段来讲,主要体现在削弱单纯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增加了观察物体、图形变换、位置关系等。
1.1~3年级学段单元设置和内容安排
●图形的认识共安排六个单元:
一年级上册——三.认识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一年级下册——三.观察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实物)
四.认识图形(辩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对简单几何
图形进行分类)
二年级上册——五.角(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二年级下册——三.观察物体(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模型,正面、上面、侧面)
●测量安排三个单元:
二年级上册——一.测量(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米、厘米。知道分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三年级上册——六.周长(周长的认识,会测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三年级下册——九.面积(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探索、掌握并会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图形与变换安排两个单元:
三年级上册——一.对称(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年级下册——一.旋转与平移(感知旋转、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
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图形与位置安排三个单元:
一年级下册——一.位置(会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年级上册——三.方向与位置(东、西、南、北)
二年级下册——六.方向与路线(认识八个方向和看线路图)
2.4~6年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各册教材内容和单元安排如下:
●四年级上册
一.升和毫升(认识升和毫升,了解1升=1000毫升)
三.线和角(了解线的知识,知道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测量角,会画指定度数
的角和用三角板画30°、45°、60°、90°角)
六.垂线和平行线(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用直尺画一条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四年级下册
一.观察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知道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五年级上册
一.对称、平移与旋转(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平移、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对称图形和将图形平
六.土地面积(认识公顷,知道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解决关于土地面积和种植方面的问题。公顷、平方千米在《标准》第一学段)
八.多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和应用)
●五年级下册
二.方向与路线(看线路图,用方向和角度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线路图)
五.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展开图,计算表面积)
七.体积(体积、容积,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六年级上册
二.圆和扇形(认识圆和扇形,圆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
四.比例尺 (了解图形的相似、放大和缩小,认识比例尺,比例尺的简单应用)
●六年级下册
一、方向与位置(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圆柱和圆锥(圆柱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体积公式探索和应用,圆锥的认识)
3.“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重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本套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三维空间的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想像、描述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如,从观察学生身边的物体,把样子想像的放在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看到的图形,亲身体验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再判断某个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初步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联系。再设计观察一个物体,先想像一下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再实际观察、判断等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再如,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左右、前后、上下等三组位置关系的认识。本套教材没有采取把它作为三组相对独立的内容学习,而是把这三组位置关系放在三维空间中,从不断发展观察的视角中去认识。即先安排“左右”位置关系的认识(观察的视角是线性的),再安排“前后”位置关系的认识,同时,通过班里同学的座位等熟悉的情境,了解前后、左右的实际意义(观察的视角是平面的),最后安排上、下的认识,同时把对事物观察的视角扩展为三维空间。
(2)重视动手操作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多是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本套教材,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感受图形特征,进行图形计算。如,通过用小棒拼图形认识角;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通过对折、剪纸认识对轴图形;通过做风车、拉抽屉等活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通过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用小立方体摆长方体,探索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长方形,探索它们的面积公式等。
(三)统计与概率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义务教育阶段应当使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与过去教材相比,《标准》把《大纲》中的统计初步知识改为“统计与概率”,对小学阶段来讲,主要是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一年级开始了解统计的知识;淡化过去单纯统计量的计算和图表的认识,增加了可能性的认识,强调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强调对统计特征和统计量实际意义的理解,强调统计与其它内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或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1~3年级、4~6年级两个学段分别包括两部分。1~3年级:⑴数据统计活动初步,⑵不确定现象。4~6年级:⑴简单数据统计过程,⑵可能性。
本套从起始年级开始就安排了统计的内容,每册一个单元,具体内容如下:
一年级上册——六.分类(按给定的标准和选择某个标准对熟悉的事物和简单的几何体进行分类)
一年级下册——九.统计(用不同的方式表示数,象形统计图、统计表)
二年级上册——七.统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介绍“正”字法。尝试分段统
计和复式统计表)
二年级下册——四.统计(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单位)
三年级上册——三.可能性(了解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通过实验,亲身体验事件
发生的不确定性)
三年级下册——五.统计(读统计表和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
四年级上册——八.统计(认识众数,理解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意义,一格表示多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下册——八.统计(认识条形复式统计图)
五年级上册——三.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和等可能性)
五年级下册——八.统计(认识单式、复式折线统计图)
六年级上册——六.统计(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读懂扇形统计图,选择合适的统计
图描述数据)
六年级下册——三.统计(认识中位数,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2.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标准》认为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3个方面)
《标准》对统计观念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和要求。本套教材培养学统计的观念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设计学生亲身参与的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统计观念的建立需要多次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本套教材把让学生亲身参与统计全过程贯穿于各册教材中,除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外,还更多设计本班学生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价值。如,三年级上册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和每天大约看电视的时间;三年级下册“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和“全班蛀牙情况调查”;四年级上册“同学读课外书的调查”;四年级下册“班内男、女生穿鞋号码的调查”等等。
第二,结合具体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培养统计意识(观念)。如,一年级下册在随意摆放的各种菊花中,数出每种菊花有多少盆,容易出现数不准问题,使学生体会分类统计、表示数据的必要性;二年级上册通过对现实问题“班里最喜欢看哪个儿童节目的人最多”的不同认识,引出调查活动,体会统计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年级下册,结合对班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讨论“如果班里组织集体活动,你有什么建议?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三年级下册通过讨论“投球比赛,哪个组的成绩最好”,认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等。
(2)重视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
本套教材特别重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学习统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实际意义。主要做法是:
第一,把读“统计图表”贯穿在统计学习的全过程。如,二年级下册(P52)“上面的统计图告诉你些什么?”三年级下册(P56)“读上面的统计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四年级上册(P104)读个性化统计图。五年级下册(P106)“读报刊、杂志、媒体上的统计图”等。
第二,结合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如,认识平均数,结合求亮亮家一周平均每天丢塑料袋个数的问题,讨论“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塑料袋的个数吗?”,结合一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枚废旧电池的问题,讨论“收集最多比平均数多多少枚?、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多少枚?”。再如,选择全班同学体重这一组比较典型的数据,认识众数的概念,然后讨论“这个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9千克,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班同学体重的众数是38,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意义等。
(3)重视可能性,渗透概率思想
对于小学来说,“可能性”的内容是过去教材中没有的,《标准》在1~3年级、4~6年级都对可能性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本套教材在重视“可能性”方面,有以下两点做法:
第一,结合其它领域的内容,渗透可能性思想。如,学习11~20各数认识,“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根?”,探索组合规律时,“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等。
第二,两个学段分别安排了独立单元,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亲身参与实验活动,研究可能性问题,并在可能性结果研究的基础上,渗透概率知识。如,五年级上册,“袋里有一枚黑子和一枚白子,任意摸出一枚,有2种可能,那么,摸到白子的可能性有 ”,摸到黑子的可能性也是 。这里不出现概率的名称。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标准》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内容标准的一个领域,其主要目的和要求是:给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解决与生活经验联系密切,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的过程,以发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标准》领域划分为:1~3年级,实践活动,4~6年级,综合应用。
本套教材十分重视这个领域的内容安排,主要做法是:
第一,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每册都安排至少4个以上活动内容。
第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结合有关单元内容安排。
第三,1~3年级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4~6年级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
如,一年级下册安排了五个活动:
●玩扑克做数学(结合20以内加、减设计)
●折、剪、拼(结合认识图形设计)
●数字开花(结合100以内数认识设计)
●商品价格调查(结合人民币设计的社会实际调查)
●游戏中的数学(结合100以内简单加、减设计。综合应用)
再如,四年级下册安排了四个活动
●果园收入预算(结合多位数乘法计算设计)
●快乐的儿童节(结合分数内容设计)
●做镜框(结合多边形内容设计)
●测量身高(结合条形复式统计图单元设计。实践活动)
这些活动的设计,强调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多样化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