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冻电镜技术”是什么?竟让研究它的物理学家,摘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8-09-11 20:23:41)
标签:

杂谈

本文综合凤凰网、网络

北京时间10月4日下午5点45分,2017 年诺贝尔化学奖(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7)揭晓。


化学奖颁给 Jacques Dubochet, Joachim Frank 与 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们发展了革命性的冷冻电镜技术,以很高的分辨率确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结构。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mEaAGtcVEmvgOoKFicWrjlQ00YvBtTqw6MpVY4mRrYIic2U2QeqnLict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小伙伴们知道冷冻电镜技术是什么吗?为什么它能摘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呢?快和知力君一起来了解一下。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NdQGhvgNcFib6COGDcZ6gjyzwkYeLfE7TLA5mc7xzC5pia71EI0nLM9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冷冻电镜是个什么技术?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ItlU2TfPH8KN6pWRfPLap02yx7OxLlaXO3j1dIWiaJd7iboQJW2sWj6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在低温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的显微技术,就叫做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简称冷冻电镜(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


冷冻电镜是重要的结构生物学研究方法,它与另外两种技术:X射线晶体学(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一起构成了高分辨率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在获得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并揭示其功能方面极为重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bvrh4C5y4kzenK1Co9icsmicY1wvMfNUicQYEWXkW7Yas0ZKCZ0cDnDNswWXsdib3cO34so5a9q73ldl7sicKKXLoh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NdQGhvgNcFib6COGDcZ6gjyzwkYeLfE7TLA5mc7xzC5pia71EI0nLM9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冷冻电镜技术是怎么形成的?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ItlU2TfPH8KN6pWRfPLap02yx7OxLlaXO3j1dIWiaJd7iboQJW2sWj6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冷冻电镜并不是这两年才建立的。在蛋白质X射线晶体学诞生大约10多年以后的1968年, 作为里程碑式的电镜三维重构方法,同样在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诞生,Aron Klug教授因此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另一些突破性的技术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叶诞生,主要是冷冻成像和蛋白快速冷冻技术。


快速冷冻可以使蛋白质和所在的水溶液环境迅速从溶液态转变为玻璃态,玻璃态能使蛋白质结构保持其天然结构状态,如果以缓慢温和的方式冷冻,这个过程会形成晶体冰,生物分子的结构将被晶格力彻底损坏。


低剂量冷冻成像能够保存样品的高分辨率结构信息,确保了从电镜图形中解析蛋白质结构的可能性。与此同时,2017诺贝尔化学奖得主Joachim Frank等,则在电镜图像处理算法方面奠定和发展了这项技术的理论基础。由此冷冻电镜的雏形基本建立,总的思路为:样品冷冻(保持蛋白溶液态结构)——冷冻成像(获取二维投影图像)——三维重构(从二维图像通过计算得到三维密度图)。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icZklJrRfHgASZh65bWVJ3AeU9Ysyh4mFVrxkFQQKybNTSTTib15lXZq1Yr3If5VstMgs3RVvzXrmyVBjqR1u65g/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根据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说法,这项技术使生物分子成像变得更加简单,将生物化学带入了一个新纪元。


最后,在了解他们的贡献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三位科学家吧。


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 Dubochet),出生于瑞士,75岁,瑞士洛桑大学生物物理学荣誉教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vT3TeTJxI7Aa1Zu0N86S6JJ8KdSCpHicaPgFj0rgJAwyFqetTWBd5w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出生于德国,77岁,生物物理学家,现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3SsrXDu3WYGt3fVsezYDlcXm6jYBMtLhia48mEvJeapow9sXRj8lO5icJXGptUUkb7WGibTEeblYibjklqe6IDlPO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出生于苏格兰, 72岁。苏格兰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MRC实验室项目负责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icZklJrRfHgASZh65bWVJ3AeU9Ysyh4mFWo8TicLcjZyibeYPpRAwmVoNsYY8s0Vq8Ds9ibBDgXloPXAfib0yI76nt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感谢三位做出的贡献!

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emoji_ios/u1F64F.0.png?wx_lazy=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