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高级编辑,新华社新闻研究所顾问,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翻译委员会顾问,1987~2013年《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编委。在《知识就是力量》首发文于1961年3月刊,总第51期,《动物的生物无线电联系》。)
精彩内容
我能够从事科普创作,得感谢《知识就是力量》。犹记得在《知识就是力量》1962年第2期上刊登的拙文《合成蛋白质的“密码”译出了》,还是国内最早一批介绍遗传基因的科普文章。
20世纪50年代,我从军队转业到新华社。因解放前曾在大学读数学系,我被安排到国际科技报道的岗位。当时,我国正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迫切需要了解国外的科技发展,这成为我的重要工作任务。科技门类众多,我那点数学知识根本不够,也不可能读到那么多科技书籍。
1956年《知识就是力量》创刊,我成了它的忠实读者,通过其刊载的各个领域的科普文章充实自己。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我编译了许多苏联塔斯社有关的新闻供国内媒体采用,但媒体报道量满足不了国内受众的需求。《知识就是力量》的编辑希望我将掌握的塔斯社和苏联报刊的大量有关报道和文章选译出来,在杂志上刊载。此后,从选译、摘译、改写到创作,我从《知识就是力量》的忠实读者转变为并肩作战的作者,报道的领域也从航天科技扩展到其他众多门类。可以说,我是从《知识就是力量》开始走上科普创作之路,我的老伴单樨也紧随着我,加入了《知识就是力量》的科普创作队伍。
1984年,我和单樨去波兰担任新华社华沙分社记者。期间,我们持续为“知力”供稿。1987年8月,第二次国际“共生星”现象讨论会在华沙举行,我为新华社采发了新闻,也为“知力”写了科普文章《怪星之谜》。1988年底,我们夫妇回国以后,也有更多的精力为“知力”写稿,在上面发表的大量文章都饱含了“知力”编辑同志的心血,我也和“知力”的王麦林及齐仲、肖枕石、曹嘉晶等同志结为要好的朋友。由于我长期为“知力”提供航天科普稿件,积累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于1962年春写成《答幻想飞向星星的孩子》,此书受到了国外读者的热烈关注。
编辑:胡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