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就是力量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5,065
  • 关注人气:20,5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可胜院士:红十字总会救护队是这样创建的

(2016-05-10 16:10:06)
标签:

杂谈

今天知力君为大家介绍一位非常著名的院士,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很多方面起过重要作用。他创办了英文的《中国生理学杂志》,该杂志是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唯一杂志,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多个领域。质量之高,在中国自然科学学术刊物中首屈一指。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获得过国民政府嘉奖的林可胜院士。

奔赴前线创建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

1919年林可胜以优异成绩连续获得爱丁堡大学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学士的学位,并被破格聘为生理学讲师。192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被聘为高级讲师。192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24年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成为协和医学院第一位华人教授。


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林可胜是能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为数极少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成果位居国际同类成果前沿,代表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国生理学杂志》。在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他培养了一批生理学的业务尖子,在他主持的协和生理学系,教学科研均居各系之冠,吸引了大批对生理学有浓厚兴趣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了解决其他医学院和生物系的生理学师资,他首创“进修生”制,招收全国英才。正是他的言传身教,他的助手和进修生日后不少人成为知名的生理学家。

林可胜院士:红十字总会救护队是这样创建的

美国医药助华会在重庆召开委员会议,图中前排左二为林可胜


林可胜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安排好协和的事务,他躲过日军监视,逃出北平,把子女护送到新加坡。安顿好家事后,他立即经香港赴南京参加抗战,应国民政府卫生部长之邀,出任中国红十字会总干事。随后只身回到武汉,组织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由他担任总队长。在他的感召下,立即响应者有700多人,协和南下医护人员几乎全部参加。经过一番组建,救护总队计有9个大队,84个小队(后扩充为123小队),每小队15至20人,分为救护队、医疗队、X光队、防疫队和环境卫生队等,担负起辅助军医和战区防疫的任务,成为抗战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抗战初期,前线由于缺医少药,伤兵得不到及时的医护,往往轻伤转重,重伤致死,严重影响了士气和战斗力。自救护总站在前线设立战地医院后,情况大有改进。伤兵运到后,及时加以医治,轻伤者痊愈后即重返战场,重伤员则经过紧急处置后,转移到后方医院。由于林可胜的国际声望,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成立伊始,就得到了国际进步团体、个人以及爱国华侨的广泛支持,获得大批捐款、捐赠的药品和医疗器械。林院士每年都会亲赴美国募捐,在他执掌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的6年间,据统计共募得6500万美元,平均每年1000万美元,以当时汇率计,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数字(1937年,中国政府的美国桐油借款为2500万美元)。

林可胜院士:红十字总会救护队是这样创建的
林可胜前往缅甸参与救护工作

他的后半生又继续回到课堂和实验室,先后担任几所大学的教授,在生理学药理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1942年,林可胜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55年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世界各地不少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聘请他为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科学博士名誉学位。1969年7月8日,林可胜因患食道癌在牙买加的京士敦逝世,终年72岁。


林可胜院士的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很多,无论是对科学的贡献,还是抗战期间的业绩,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都值得后人景仰和铭记。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第2期,《林可胜:投身战地医疗的生理学教》一文,作者:金涛。


编辑:张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