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何继善院士在图书馆查找资料
何继善上小学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上湖南的大地,战争让他不得不放弃学业,跟着家人一起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后,何继善有机会考入中南有色金属局化验班学习,被分配到湘东钨矿从事矿砂的检验工作。在工作中,他深感中国探矿技术的落后,便暗暗下了继续学习的决心。在那时,对何继善来说,学习是最大的渴望,因此,当国家发出“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口号后,刻苦准备4年的何继善于1966年考上了长春地质学院(今吉林大学)金属物理勘探专业。
进入大学之后,何继善了解到当时的苏联发明了一种名叫二次谐波磁力仪的仪器,他对这种仪器非常感兴趣。由于国内没有二次谐波磁力仪,何继善利用能够找到的有限的翻译资料苦心摸索,没想到居然研制成功了。这次攻坚,使尚未出校门的何继善对地球物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坚定了他从事相关领域科研的信心。此后,何继善对地球物理的探寻更一发不可收,他心中还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将两种不同频率的电流同时输入地下,然后测量两种频率的电流形成的电位差振幅,以此鉴别不同的岩石和矿物,这,就是后来为地质勘探人员所常用的双频激电法。
1960年,大学毕业的何继善被分配到中南矿冶学院(今中南大学)地质系任教,除了上课,何继善天天躲在实验室中搞研究。看到何继善如此专心科研,大家送了他“何霸蛮”的外号,“霸蛮”在湖南方言中有专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意思。何继善很喜欢这个外号,他说,在科学研究和创新上就得“霸蛮”。
何继善院士在采集标本,为探矿做准备
有一次,何继善去贵州进行矿产资源的调查,正赶上地质队的一台电子自动补偿仪出现了故障。面对不工作的仪器,大家还真犯了难:如果修坏了可是要被扣上“破坏革命生产”的帽子呢!这时,何继善拍着胸脯上前,说:“我来修。”就这样,他靠着一个万用表和一把螺丝刀,还真就把仪器修好了。大家看到何继善能修理仪器,于是干脆将机器交给他操作。有了直接使用仪器的机会,何继善开始以双频激电法的思路对机器进行改进,然后运用到矿产调查的实践中去,他惊讶地发现,自己研究的新方法竟然可以探测地表以下更深的深度,远超过原来只有几十米的探测深度。
何继善院士在测试仪器的性能
1977年,凭借着多年来对双频激电法的研究和运用,何继善研制出了双频激电仪等一系列仪器,这些仪器以及相关的方法很快就在全国地质勘探部门中推广开来。甘肃的金矿、河北的银矿、新疆的铅锌矿、安徽的铜矿、湖南的有色金属矿的发现,都归功于何继善的研究和发明。人们曾这样形容何继善的工作:“从事的地球物理探测,就好比是给地球做‘CT’。”
1986年3月,何继善带着他的“双频激电法”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做了学术报告,他的研究立即引起了世界地球物理学家的关注,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美国应用地球物理学家霍曼教授评价道:“双频激电理论和实践,是近年来应用地球物理学界的一件大事。”此后,何继善的“双频激电法”相继在澳大利亚、巴西亮相,并在秘鲁、伊朗等国采用此方法勘探金属矿,效果非常显著。
这回大家就知道给地球做“CT”是怎么做了吧~可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哦!正是因为有了像何继善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在地球物理勘探上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国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在科学上的“霸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让我们见识到了科学家的珍贵品格。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6年2月刊《何继善:探索我们脚下的世界》一文,作者:江泓。
编辑:张旭
一个365天天天科普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