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会后,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2015年十大营养新闻”。具体包括:
1.我国启动马铃薯主食化战略;
2.胆固醇摄入量上限值取消;
3.“五毛食品”营养真相被揭露;
4.“健康中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5.《成人和儿童糖摄入量指南》;
6.首届“全民营养周”启动;
7.《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发布;
8.《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和《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发布;
9.保健食品注册实行双轨制;
10.“红肉致癌”说法引争论等十大营养大事。
怎么样,这些相关新闻你一定听说过吧!会议上还专门邀请了全国顶尖级的营养学专家和科普大咖来做相关演讲,能和这样的科研高层来一次近距离接触,真是太幸运了。所以,专家们演讲的精华内容一定要跟大家分享,你可得看仔细哦,说不准你就忽略了一些营养问题。
马爱国——红肉可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的风险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爱国教授,现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小编主要想说的是马教授讲的关于吃红肉过量的危害,真是让我目瞪口呆,说了你都不信~但事实会说话呀!马教授搜集了科学家们多年的研究证据,并进行了多项关联证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红肉可增加结直肠癌、乳腺癌、2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的发生风险;以及增加男性全因死亡风险。而鱼肉摄入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痴呆及认知功能障碍、老年黄斑变性的发病风险等。
那么如何吃肉才能身体棒棒哒?专家建议:每周红肉摄入量少于300至500克,尽量少吃加工肉制品。其他餐次补充优质蛋白质可以用粮谷、鸡蛋、豆腐、低脂酸奶及牛奶代替。我都记下了,你呢!
孙桂菊教授——植物油做饭“热锅冷油”多品样
来自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孙桂菊教授,为我们解答了植物油的营养和健康问题。小编之前也对“植物油做饭致癌”深深怀疑过,今天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我们的误读,只要植物油烹饪方法用对就没问题,事实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早就建议少吃高温油炸食物,炒菜时油温不要过高,不要等油冒烟了再放菜,尽量做到“热锅冷油”,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同时建议多选择蒸、煮、炖的烹调方式。 最后还教了我们一段话:“食用油脂别超量,每天只能用半两。油炸食物别看香,多吃身体不健康。选油要讲多品样,储油要放黑暗箱。过期油脂不能吃,买油要买小包装。均衡饮食天天讲,持之以恒身体棒。 ”这次小伙伴们该会吃油了吧!
李铎教授——素食也得会计划与搭配
营养学博士李铎教授,任WHO营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营养专家组专家,建议素食主义者或许应该增加膳食中n–3 PUFA和维生素B12的摄入量,以减少血栓形成趋势,可能会增加他们的普遍偏低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强调合理计划的素食可能有利于预防某些疾病,延长寿命。
何宇纳博士——懂得选择健康的膳食模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营养流行病学博士何宇纳老师,还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膳食模式,包括地中海膳食模式、美国膳食模式、日本膳食模式以及中国膳食模式。重点介绍了以蔬菜、水果、鱼类、五谷杂粮、豆类和橄榄油为主要饮食风格的地中海膳食模式,鼓励在膳食模式中的多摄入水果、蔬菜、豆类、谷类/全谷物、坚果、鱼、不饱和油脂;少摄入肉类、高脂奶类和添加糖,适度的酒精摄入,以减少发生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中风)风险,也可减少发生II型糖尿病发生的风险。
何丽教授——科学也能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何丽老师,曾参加国内外二十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也多年从事科普传播工作,她为我们讲述了科学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自己在科普工作中的经验和成功心得。田老师运用各类传播手段,广泛地为民众普及科普营养知识,在全国开展的大型健康讲座200多场,录制各类健康科普电视节目200多集,等等,这些成就让小编着实敬佩!
田向阳博士——传播营养知识,科学也可以艺术地讲
此外,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与培训部主任,田向阳博士也为我们做了《传播营养知识,倡导健康文化》的演讲,小编最佩服的就是田老师总结出了一套自己传播营养知识的语言逻辑和信息传播方法,即抓住关键讯息达到传播生动性;用说服力强的话说最普通的科普营养学知识;找对说话对象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等等,演讲内容令人受益匪浅,如果有机会,真想有机会继续和田老师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