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古人曰:“食色性也。”吃是人类的天性,因为食物对于人类生存极为重要,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系统来控制这种行为。最近一项研究显示:当体重减轻后,人体内循环的激素水平会影响人的食欲,从而让人们过度进食,最终导致体重再度增加。这也解释了为何有这么多人会掉入“减肥-复胖-继续减肥”的恶性循环中。
的确,早在1950年发表的Minnesota试验就已经揭示,经过在一段时间的能量供给限制后,人们会倾向于过度进食,直到体内的脂肪含量又回到或者超过之前的水平。通常人们认为脂肪的作用只是简单的储存能量,但事实上在食物短缺时,人体内的肌肉和蛋白质也会直接转化为能量,而并非消耗脂肪内储存的能量。
“狩猎”惹得祸
没有想到吧,过量的脂肪居然是被人类自己保存下来的。然而,只需要简单一想就能明白,几千年的进化过程塑造了人类的生理机能,让人类适应了高强度的狩猎生活,这就意味着即便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人类的机体也要保证有充足的能量储备。
长期以往,人类的新陈代谢系统就被培养出了“节俭”的好习惯,即倾向于将脂肪这类过多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将这一“好习惯”通过基因一代又一代保留了下来。在饥荒年代,储存脂肪的能力是一种优势,不具备这种优势的人类都灭亡了,即没有储存脂肪能力的基因也随之消失了。这种适应能力曾经非常有用,不过却由于现代人类运动较少却进食较多,才导致了空前的社会肥胖问题。简而言之,一有脂肪就储存起来,这是人类的“天性”。
为肥胖而设计
生物系统大都是通过负反馈系统来调节并维持体内平衡,改变生物系统的监测条件(例如体内脂肪)会在生物体内产生与之相反的反应,直到监测条件回到某个“设定值”。这就类似于当体重减轻时,脂肪的减少会导致激素水平的改变,进而促使身体恢复到最初的脂肪水平。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生物系统在处理体重增加的情况时又显得无能为力,不仅无法控制人们的体重恢复到最初的设置点,而且会在增加体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也许这是因为肥胖基因太过强大?
只要引起肥胖的诱因是基因层面的,那么肥胖问题就一直会存在。人类不能再依赖人体内部因素来调节体重,是时候开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