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中华大地,有这么一群珍稀但是又濒危的美丽飞羽!如果我们不想将来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们的标本或者只能在电子设备上看到它们的照片,那么现在就要站出来为这些美丽的生灵们代言,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帮助它们。而了解它们正是保护它们的第一步,一起走进悦耳鸟语的世界吧!
黄腹角雉
(摄影:鸟林细语)
黄腹角雉是中国特有鸟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它们生性隐蔽,极难一见。在粤、湘两省交界的南岭山脉中分布着黄腹角雉的少量种群,只有每年5月的繁殖季节,才容易见到它们在公路边活动觅食。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包括黄腹角雉、莽山烙铁头、金斑喙凤蝶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但也存在着过度旅游开发的问题。2012年,在“急救南岭”志愿者和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的努力下,保护区内的违规修路被叫停,并由自然大学和南岭管理方合作,组织“南岭发现者”生态调查项目和生态假期系列活动,带领公众去认识南岭自然之美,也关注南岭人为之殇。
栗喉蜂虎
(摄影:莫振)
蜂虎是一类羽毛艳丽,飞行姿态敏捷优美的鸟儿。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沿海地区,有栗喉蜂虎和蓝喉蜂虎的繁殖地,每年夏季它们都会成群结队飞来,寻找土质岩壁掘洞,在洞中生儿育女。雷州半岛同时也是东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之一,当地过去普遍存在捕杀候鸟的习俗。2013年,让候鸟飞公益基金联合媒体、当地志愿者对捕鸟情况进行了曝光,湛江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开展了持续的整治行动。2014年国庆期间,广州和湛江的观鸟爱好者们重访雷州重点乡镇,全程未见一张鸟网,并记录到过百种野生鸟类。
寿带
(摄影:徽州山人)
寿带鸟(又名绶带鸟)的雄鸟有栗色和白色两种色型,它们的体态小巧玲珑,雄鸟在繁殖季节会长出非常长的两条中央尾羽,飞行时长尾摇曳异常优雅,也因此成为鸟类摄影爱好者追捧的鸟种。寿带鸟会在没有遮挡的小树枝杈上营巢,有些拍鸟人用长枪短炮在树下几米处扎堆拍摄,会导致亲鸟不敢回巢、繁殖失败,这样拍出的照片有违生态摄影的宗旨,被称为“黑镜头”。这张寿带鸟在巢中的照片,摄于摄影师的老家安徽绩溪县的一个古朴乡村,镜头的背后是鸟儿和村民朝夕相处的和谐氛围。
黑嘴端凤头燕鸥
(摄影:蔡卫和)
黑嘴端凤头燕鸥又叫中华凤头燕鸥,是中国最珍稀的鸟类,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被列为极危物种,目前全球数量不到50只,仅在马祖无人岛、韭山列岛以及闽江口三地有观测记录。因其稀少神秘,它们被学者专家称为“神话之鸟”。 2004年,厦门观鸟爱好者首次在福建闽江口湿地观测到中华凤头燕鸥的踪迹,发现它们每年光临这里觅食、求偶,而且经常往返于马祖与闽江口之间。目前福建、台湾、浙江,两岸三地的观鸟爱好者和专业机构正在共同努力,希望能给这些极度濒危鸟种一个安全的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