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早在1930年奥地利物理学家泡利(Wolfgang Pauli)就提出了中微子存在的设想:“从β衰变能量守恒的角度看,可能存在一种神秘的粒子。”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微子的存在一直没有得到确认。直到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莱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考恩(Clyde Cowan)才首次在实验上确认中微子的存在。
中微子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发生作用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中微子的世界中,每一秒都有数以万亿中微子穿过我们的身体。我们无法看到和感受到中微子,但不等于中微子就不存在。它之所以这么“神秘”,是因为它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那么,就有人产生好奇:中微子从何而来?其实中微子在宇宙大爆炸初期就已经存在。此外,自然界还存在各种自然和人工的中微子源,从恒星燃烧、超新星爆发、宇宙线穿过大气层到核反应堆、加速器、天然放射性衰变等,都是中微子的可能来源。我们的身体内每秒钟平均有5000个来自钾同位素衰变释放的中微子。而到达地球的中微子中,多数是来自太阳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太阳中微子。同样,宇宙大爆炸产生中微子数目最多,仅次于宇宙中的微波背景光子。
现在,科学家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中微子,它们有的来自亚原子世界,有的来自浩瀚的宇宙空间。过去几十年,从太阳中微子到大气中微子,从核反应堆中微子到加速器中微子,都没有逃脱科学家们“敏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