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雷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三大新式武器之一,由英国的科学家首先发明,并率先在英国和美国的军队中装备。由于可以先敌发现,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在雷达装上盟军的飞机和军舰以后,“二战”的胜负已无悬念。英国不列颠空战的胜利,德国“狼群”潜艇战队的覆灭,以及日本航母在对美海战中的完败,雷达都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有矛必有盾,随着雷达的广泛应用,各种反雷达的技术也逐渐兴起。雷达再也没有“二战”时的那种好日子过了。最先出现的反雷达技术,就暴露了雷达自身的缺陷。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先发射出去一束电磁波,再接收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以此判断目标的距离远近、移动方向等。由于发散现象,反射回来的电磁波,往往只有其发射出去的数亿分之一甚至百亿分之一,非常微弱。所以,雷达的接收装置必须非常灵敏。
灵敏,是雷达的最大优点,却也是它的致命弱点。我们都知道,若长时间呆在黑暗的环境中,眼睛对光线就会特别敏感,这时若突然暴露在阳光下,瞬间就会被“闪瞎”。雷达也是如此,用突然出现的强电磁辐射,就可以摧毁正在工作中的雷达——这是最早出现的电子战方法之一。
对付雷达,还有一种方法更直接。1965年,越南的防空导弹开始使用雷达制导,击落美国飞机的效率大为提高。很快,美军就装备了一种反雷达导弹。它能够在接收到敌方的雷达信号后,顺着雷达波发出的方向反向导航,摧毁雷达站——制导成为引导,很尴尬。于是,“电子静默”的战法开始出现:我的雷达不常开,必要的时候再打开。为应对这种战术,雷达定位的技术也逐渐出现:只要你敢开,我就能算出你的位置,再利用精确制导的武器将你摧毁。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南联盟的雷达只要开机一次,5分钟内即可被摧毁。
除了这些“硬”的方式,还有一些“软”的方法,比如“隐身”:通过结构设计和涂抹吸波材料,尽量减少雷达波的反射。目前,最先进的一些轰炸机的雷达反射面积比一只鸟还小,被探测和识别的概率很低。
为了对付雷达,进攻方可谓是花样百出,但防守方是否真的也就无计可施了呢?当然不是,破解之道,就在进攻的武器本身。不管是飞机还是导弹,都需要燃料燃烧来推动。有燃烧,就有高温,有高温,就会发射红外线——红外线也是电磁波。飞机能伪装得像小鸟一样,但高强度的红外线很快就暴露了它的真实面目。目前不少防空导弹都在利用热红外制导,不需要发射电磁波探测,一样可以追踪目标。
不管是用雷达探测,还是用红外线制导,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能“看见”。下一代的进攻武器,就是让对手“看不见”:既不反射电磁波,也不发射红外线。
这样的武器已经出现,电磁炮就是候选之一。电磁炮,利用电磁场给炮弹加速,以极高的速度(7倍音速或以上)发射出去,打击几百千米之外的目标。炮弹本身没有动力装置,可以做得很小,再涂上点吸波材料,极难被发现和拦截。由于没有烟雾和大火,发射平台也不容易暴露(若没有能被轻易捕捉的痕迹,在方圆几百千米大的地方找一艘伪装的船或车,难度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