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说起侏罗纪,大家最常见也最熟知的便是“大块头”的雷龙。尽管声名在外,但是雷龙的生平却是相当有戏剧性,雷龙是谁发现的?又是谁为它命名的?其中经历了哪些有趣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雷龙的发现与命名
雷龙的故事要从19世纪70年代讲起,当时的美国刚刚结束了残酷的内战,百废待兴。古生物学开始蓬勃发展,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其中就包括奥塞内尔·马什(Othniel Marsh)和爱德华·柯普(Edward Cope)。柯普因为马什当众指出他在指导装架蛇颈龙时,把头骨装倒而与对方结怨,之后两人之间上演了一场以发现更多的古生物来进行较量的“化石大战”。
马什和柯普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组建了听命于自己的化石挖掘团队,很快他们在美国西部发现了大量的化石。1879年,马什的挖掘团队在怀俄明州的科莫崖,发现了巨大的恐龙化石,喜出望外的马什将这种恐龙命名为雷龙,属名来自希腊语中的“βροντη”和“σαῦρος”,意思是“雷声蜥蜴”,因为马什相信这种巨大的恐龙在行走时能够发出如同雷声般的巨大响声!雷龙的种名为秀丽雷龙(B.excelsus),原意是“数量超过”,因为其荐椎骨数量比其他恐龙要多。
2雷龙命名之后遇到的问题
命名雷龙之后,马什在各大报刊中绘声绘色地描述,让雷龙成了人们心中的大明星:“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恐龙,它身体笨重、四肢发达,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这种恐龙重达30~35吨,而体长为21~27米,它的脖子比身体长,竟达6米!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可以用脚后跟支撑而站立起来……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成群结队而行……”
之后马什在组装骨架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虽然发现了很多化石,但是缺了最重要的头部,于是马什给雷龙装上了圆顶龙的头部。1899年,顶着圆顶龙头部的雷龙骨架在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就在同一年,马什去世。
今天矗立在博物馆中的雷龙化石,旁边的恐龙包括了弯龙、圆顶龙和剑龙,它们都是与雷龙生活在同时代的恐龙
3雷龙与迷惑龙命名上的争议
1903年,古生物学家埃尔默·里格斯(ElmerS.Riggs)在研究了博物馆中的化石后指出,雷龙和同样由马什命名的迷惑龙非常接近,应该是同一种动物。既然是同一种动物,那只能保留一个名字,按照国家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最早命名的迷惑龙具有命名权。尽管雷龙就这么“消失”了,但是由于它的命名好听又好记,人们在被问起时还是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雷龙!”
虽然已经被并入迷惑龙,但是陈列于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那具化石还顶着其它恐龙的头部呢。经过几十年的发现和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才确定它的头部应该像迷惑龙那样较为扁宽,牙齿呈细长的棒状。就在找回自己头部的同时,一些古生物学家坚持认为雷龙是独立的物种,但是大部分人并不接受他们的观点。
4科学家为雷龙正名
时间到了2010年,来自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的伊曼纽尔·特绍普(Emanuel Tschopp)、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Octavio Mateus)和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罗杰·班森(Roger B.J.Benson)组成了一个研究团队,团队计划通过测量15年来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对整个蜥脚亚目恐龙进行系统发育学方面的研究分析。研究团队用了足足5年的时间跑遍了欧洲和北美洲的博物馆,他们一共测量分析了81具化石。经过大量的数据整理分析之后,研究团队排列出了关于蜥脚亚目恐龙的477个生理学特征,这些特征上的差异足以证明雷龙和迷惑龙是两种不同的恐龙。
2015年4月7日,特绍普等人在最新的学术刊物《Peer J》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梁龙科的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修正(恐龙,蜥脚类)》的论文,这篇长达298页论文的核心便是雷龙重新变成了有效属,也就是说雷龙“复活”啦!雷龙属下现在有三个种,分别是:秀丽雷龙、小雷龙及胸饰雷龙。
从雷龙被马什命名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30多年,这恰恰是一只老年雷龙的寿命。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130年中,古生物学及自然科学一直在迅猛发展之中,相信在今后的考古研究中,对与雷龙会有更加有价值的研究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