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北京市发布了大风蓝色预警,街上很多人都围上了纱巾,带上了口罩和防风镜,来抵御大风的侵袭。其实,城市里的大风,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大家都没注意到的因素,那就是高层建筑所形成的局地环流——楼宇风。即便在风力很小的天气里,高层楼宇之间也会狂风大作,如果你上班的地方也是处于高楼大厦之间,那么一定要多加注意,避免楼宇风这一出现在城市里的“特色风灾”给生命带来的危害。
为什么楼宇间的风特别大?
相信你有过这样的体验,风大的时候走在楼下根本走不动路,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呢?据气象学家介绍,低空平均风速随高度增大,而且越近地面,增值越明显。距地面10一100米之间相当于距地面100一300米的增值,而北京的高层建筑一般高度均在10米左右,这正是风力增强最“有力”的阶段。另一方面,城市也能制造大风,因为城市中的街道之间和大厦之间,就像大山里的风口,受“狭管效应”作用,顺风的街道或大楼之间的风速将明显增加。如果一座大厦底层设有风道,那么它的出口处的风速可以比背景风速大3倍,一场五六级的大风,经过高层建筑和中间的窄窄街道,可能瞬时风力就会达到10级,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楼宇风。
那么楼宇风是如何形成的呢?在高空,气流比较稳定,大气条件也比较单一。在大气的最底层,地表障碍物迫使风速减缓,风向改变,风速虽然小了,但湍流却更厉害了。日本的研究者发现,稳定的风在风速达到35千米/小时就会妨碍步行,而紊乱不定的风只要有16千米/小时的风速就会造成同样的麻烦。实际上,行人虽能受得住稳定的强风,但是,遇到风向风速变化不定的阵风湍流时,尽管风速不大,人也很难站稳。
我们该拿楼宇风怎么办?
以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知识,如果不能让行人免遭令人难受的、甚至是危险的狂风袭击,那么所处位置的建筑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有关行业已经做出规定,凡高层建筑,施工前都要进行风洞试验,排除或尽量减轻气流工程涉及的风能对地表物体、行人的影响。试验时把制作好的建筑物及其周边的模型安放在风洞中的一个转盘上,用风机制造的人工风边吹边转,同时用计算机和照相机记一下从各方面吹来的大量气流数据,从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风洞试验预测出从塔楼顶下冲的气流速度要比开阔地的风速快3倍。
其实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楼宇风的问题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当时的建筑设计师尚未注意到气流工程的危害,面对不时袭来的楼宇风只能采取一些消极措施。当时有一座52层的大厦,其业主不得不在地面林荫道上方设置安全玻璃罩,以防被风吹落的物体伤及路人。即使采取这种特别措施有时也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外墙面做一些阶梯形变化设计,沿墙体向下的气流中途一再受阻,落到街面时风力就大幅削弱了,从而给行人以一定程度的保护。后来的许多摩天大楼选择宝塔形错列式设计方案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因此,所有生活在繁华的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的人们,一定要对楼宇风有清楚的认识,并及时做到安全防护。
大风天生存指南,看这!
如果你避不开楼宇风,如何在大风天气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显得尤其重要,以下就是为大家介绍的几个防风的小常识。
第一、出门戴口罩,防止灰尘入侵
口鼻是呼吸道的门户,其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可以抵抗细菌病毒的入侵,避免感冒、气管炎、肺炎等疾病。建议出门时最好戴上纱布口罩,还应注意每天换。口罩可是必不可少的防护工具,它可以有效防止灰尘、浮沉侵袭你的肌肤。
第二、保护皮肤,避免肌肤受伤
大风会加速皮肤水分的流失,时间一长,容易变得粗糙脱屑,甚至引发皲裂、瘙痒症等。建议洗脸水温控制在20—37摄氏度,选用保湿效果较好的护肤品。建议:多喝热水,每天的饮水量因不同人而定,但每天补充一定量的水分以及正确的饮水方法,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功效。
第三、戴上护膝,保护关节
部分正常人在大风天气下也可能会感到关节疼痛,所以做好保暖非常重要。骑车出行的人,不妨戴上护膝、护腕,保护关节。
第四、异物入眼,千万别揉
大风天气容易导致异物进入到眼睛里。此时千万不要揉,否则易使异物划伤角膜,还可能导致异物嵌入角膜内,从而造成感染发炎,可多眨眼睛促进泪液分泌,将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