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微信联合北京自然博物馆在本周日(4月12日)将要举办《化石的形成和采集》科普讲座现在只要你转转脑子动动手指参与答题,就有机会参与啦(限10名,还有《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新刊拿)!
听完讲座涨完知识,你还可以继续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哦~
【讲座时间】2015年4月12日13:00
【讲座地点】北京自然博物馆4D影院
【针对观众】6岁以上12岁以下的青少年(可由一名家长陪同)
【参与方式】本次共有3道题目,简单得很!只要你私信我们正确答案,就会就有可能是你的啦!题目在最后哦!
本次《化石的形成和采集》科普讲座由北京大学地空学院博士王宝鹏主讲,他主要从事古生物学、地质化学等方向的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经过石化作用改造的古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不是所有的生物死亡后都可以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需要具备很多特定的条件,如时间、环境、温度等。【举个例子】在非洲大陆东南面的印度洋上有一座神奇的岛屿——马达加斯加岛。动画片《马达加斯加》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里面出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这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绝,马达加斯加岛上进化出了许多奇特的动物,其中包括狐猴、象鼻虫等。不仅仅是今天,在几千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马达加斯加岛就已经与大陆分离,并出现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恐龙。
化石的发现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发现、收集、整理以及鉴定和研究化石为古生物学的研究带来了重要的证据和参考。马达加斯加岛恐龙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名法军军官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部贝齐布卡河附近发现了一些化石,包括两枚牙齿、一个指爪及零星的脊椎骨。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8次发掘中,古生物学家共发现了几万块化石,这使得已知的马达加斯加白垩纪动物的种类在短时间内增加了5倍。借助化石,研究人员可以看到古代生物的基本外观特征,追溯生物的演化过程,推断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情况、埋藏化石的地层所经历的变化。进而对地球的演变过程进行大胆地预测。如此众多的化石,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生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本次讲座王宝鹏博士将结合自己采集化石的工作内容和亲身经历,给各位讲述什么是化石、化石的形成过程、化石的野外采集以及化石的维修与装架,跟大家一起分享他和化石背后的故事。
【题目来啦】
1.化石是什么?
A.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生活痕迹
B.存留在岩石中的化学成分
2.北京自然博物馆展楼前广场露天展出的是什么龙?
A.霸王龙
B.汝阳龙
3.被誉为活化石的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
请问鲎字怎么读
A. hòu
B. biē
【答题格式】私信我们答案,如:AAB,直接按顺序回复选项即可,答案以第一次发送为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