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为发展核科学技术,特别是为了打破少数大国的核垄断,在研制原子弹、氢弹的高科技攻坚战中,涌现出许多“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科学家。昨天,我们系统的介绍了11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核功臣,现在让我们更加深入的去了解一下他们吧!
于敏
河北宁河人
核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敏于1926年8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于敏在少年时代,就崇拜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在教会学校读书时,就萌发了“科技救国”思想。于敏7岁上小学,在天津上中学。1944年考取北京大学工学院,1946年转入理学院念物理。从小学到大学,功课一直名列前茅。1949年本科毕业后在张宗遂、胡宁教授的指导下读研究生。1951年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前身)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1960年底于敏开始氢弹理论研究,1965年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历任理论部副主任,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高级科学顾问等职。
于敏是我国氢弹理论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钱三强称他“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20世纪60年代初,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于敏没有出国留过学,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科学家。一个日本代表团访华时,称他为“中国的国产专家一号”。由于于敏从事的是氢弹研制绝密工作,不予许出国,知道1988年他的名字解密之后,他才第一次走出国门。
于敏在我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设想,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在氢弹理论设计第一线,既是大小战役的指挥员,又是具体攻坚的战斗员。于敏为氢弹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氢弹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尖端科学,由于严格保密,要掌握它,只能靠自己去探索。于敏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自己探索研究的结果传授给了青年同志。
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惯性约束聚变等高科技项目研究中,于敏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于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的称号。1987年于敏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获光华奖特等奖。1999年于敏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