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拜年也送“贺年卡”?

(2015-02-20 17:08:03)
标签:

杂谈

(本文节选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2月刊,作者:卿云然)


如果你在古代身在官场,那么过年时官员之间的相互走动必不可少,除了多人参加的团拜,也有一对一的拜年,另外,古代的贺年卡——拜年帖也广为流传。

http://mmbiz.qpic.cn/mmbiz/C5HIUYzusyaiaRdZ7jGJEtqWIPw703VpWHLiaNpGRFIr9psPRsH4chBRWcoZbc0eyLedLeRAo7cRXvFlxV7NicwAQ/640?tp=webp&wxfrom=5

不要以为过年送贺年卡是西方的习俗,其实在中国北宋时期就非常流行贺年卡了,只不过名字上有差异,宋代称为“手刺”“门刺”,明清称为“寸褚”“红单”,其实都是指拜年帖。古时交通不便,过年又很忙碌,加上亲戚朋友太多,不能一一登门拜年,送拜年帖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如果你是宋代上层士大夫,那你可以给别人送拜年帖。当时的拜年帖是一张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的纸片,上面写有受贺人的姓名、住址,还有恭贺话语。有些讲究的人家,会在门前贴一个红纸袋,上面写着“接福”二字,专门用来放置拜年帖。


到了明代,拜年帖已经走进普通人家,但开始出现“过度包装”的弊端。比如有的拜年帖用红绫(一种红色丝织品)制成,上面撒赤金形成文字;有的拜年帖所用的材料是整幅织锦,上面的吉祥话语是预先织成的。


清代的拜年帖更为繁复,帖子上不但要署名,还要用印,而且有了专门盛放拜年帖的拜匣。它是一种用料名贵的木盒,上面雕刻花纹,甚至还装饰着金银等物。匣子里除了放一张拜年帖外,通常还会放一些古玩珍品、珠宝金银,甚至直接放银票。


过年时客人太多,有些大户人家会特设门簿一职,专门记录客人的往来和拜年帖。翻开门簿,在首页位置,你会看到四个虚拟出来的拜年的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人物虽然是虚拟的,但人们富贵有余、福寿延绵的愿望却是无比真切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