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人们还是爱抢红包?

(2015-02-13 11:03:06)
标签:

杂谈

今天你抢红包了吗?微信、支付宝、新浪微博三家今天开始放大招派红包,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之余,你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抢红包又发不了财,为什么人们还是爱抢红包?

“红包,是指包着钱的红纸包,最原始的意思是指压岁钱,在广东港澳台等经济发达地区称为‘利是’,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更多的是用于喜庆时馈赠礼金。到了现在,开始泛指奖金和贿赂他人的钱。”——在作家浮石的《中国式关系》一书中,对红包做了如是描述。在传统习俗里,红包更多的成为亲朋好友之间一种维系感情、表达祝福的方式。而之所以用“红”,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代表着吉祥,寓意“红火”。在礼仪之外,互赠礼物还能体现出中国人受惠不忘施予者的心态。

http://mmbiz.qpic.cn/mmbiz/3SsrXDu3WYG1xzibS7mzBKOBnpnibp5MKmrbvVcw9DfsfnD2ZOJMEVyTXpFosVusuWZ57Szn26sicQX25NUYLd0fQ/640?tp=webp&wxfrom=5

要搞清楚发红包有什么用,首先得明确一点:红包并不只是过年时候用的。婚丧嫁娶,都会用红包(丧事叫奠仪,但它与红包的本质是一样的),这些情境的共同特点:人们会聚到一起。人类的群居性,是千万年演化形成的特性,哪朝哪代都一样。所以收发红包是一种社交行为。收发红包,作为一种极具形式感的,“有份量”的社交行为,在人类聚集的场合中可以成为一根定海神针,其庄严程度仅次于歃血为盟:看!这可是真金白银给你!你说我有没诚意!收红包的人开心,发红包的人其实也开心。这一行为让双方确认:我们之间是有联结的,我并不孤独。


在这次抢红包大战中,你会发现,有些分明很有钱的土豪,也热衷于在各个群里抢红包。他们不是葛朗台,只是把抢红包当成一种集体活动。虽然现代人越来越注重个人空间,但是根本上说还是社交动物。现代人独立并希望自我定义的特征,将使他们产生一种新的相互依赖的需要。人们需要找到一些值得他们信赖的人和环境,来帮助他们实现与心理庇护和个性发言相关的目标。如果你因为抢红包的活动,感觉到久违的节日的喜庆感,这不是因为你贪婪(总共才多少钱呢?),而是因为它激起了潜藏于我们心底的,对于联结的渴望。——通过钱,我们试图把弱人际联结向稍强一些的方向转化。


现实生活中,拿红包的人对金额还是很看重的,但回到网络上就能把给红包的事情娱乐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中国红包文化源远流长,新春贺喜,理所当然。这就是流淌在国人血液中的印记,难以磨灭。因此,利用网络购物狂欢推广移动支付是诉诸利益,而利用红包贺岁来推广移动支付,则是遵从礼俗,绕开了很多戒备心理。比如,网络上抢红包“抢”的动作在增添游戏性的同时使人们对这场“抢钱”游戏产生群体性麻痹。随机算法也巧妙地避开了“包多少钱合适”的心理障碍,更让趣味性超越了功利性趋向,更容易获得传播。只是,这样的红包中还有多少感情成分,我们不得而知。


新年时长辈给幼辈发红包,表达了长辈们在新年里对幼辈的愿望与期许,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沾有喜气、财气和运气。对于派红包和收红包两者而言,都是讨个吉利的事情。不妨抱着娱乐心态参与,抢到是运气,抢不到也没啥损失。想想玩个“打地鼠”游戏还能收红包,或许就不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影响了心情。


本文参考:

1、《古代拜年:从庙堂到民间的春节祝福》,作者:卿云然,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5年2月刊

2、《如何看待新年抢红包的用户心理?》回答者:知乎用户 心理学工作者李松蔚

3、《“微信红包”的“新”思考——以微信“新年红包”为例,分析新媒体产品的成功要素》,作者:徐琦、宋祺灵,出自《中国传媒科技》杂志

4、《微信红包狂热背后的思考》,作者:吴璐薇,出自《现代妇女》杂志

5、《基于网络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策略研究——从“微信红包”谈起》,作者:冯娟,出自《东南传播》杂志

6、《“熟人社会”红包焦虑症:被异化了的传统礼仪》,出自《山东商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