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年两会期间,“全民阅读”成了热词。主要有两个关注点:一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提倡全民阅读”;二是全民阅读已经在积极立法。其实在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全民阅读成为国家战略,正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提倡全民阅读,更是为了医治“心灵雾霾”。

知力正在推行全民科普知识阅读,从纸媒到微博微信,再到WEB、数字期刊和移动互联刊,我们致力于让科学界人士和爱好科普的人们,都能更方便地读到知识。
全民阅读在国外早有先例
犹太民族早在16世纪就开始对全民阅读立法,以促进青少年阅读,其中的一条规定是:每个人家中的好书不得独享,必须外借给他人分享,否则为犯法。
日本也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亲近读书”是日本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日本制定了针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儿童读书推进相关法律》,规定每年4月23日是“儿童读书日”。2008年和2013年,日本又两次对该法进行修订,强调读书是学习语言、磨砺感性、提高表现力、丰富想象力、提升生活能力不可或缺的途径,要为所有孩子创造随时随地自主读书的环境。 此外,为了方便残障儿童读书,日本许多图书馆还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甚至提供读书器和放大镜。对推动儿童读书表现突出的学校、个人、社会团体和出版机构,文部科学省每年都会进行表彰。
我国全民阅读的历史追溯
中国自古便有崇尚阅读的优良传统。“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古人勤勉读书的故事,一直在激励后人勤学砺身。在古人眼里,阅读足以长智,“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最早发明了纸,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些发明的背后其实就是人们阅读的需要,是人们对于读书的渴望才催生了这些发明创新,这足以证明中国是一个爱好读书的民族。前几年,百家家坛火了后,带动了国学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我们对于文学和读书的热情一下子又被点燃了。但是目前中国人的阅读呈现出经典化、碎片化和猎奇化等特征。“浅阅读”、“快悦读”现象日益突出。还有报道称,我国人均阅读率和国外差距非常大。
中外阅读的真实差距有多大

那么,我国国民阅读真实阅读状况如何?与国外的真实差距又有多大?报道中关于我国人均读书4.35本的说法,是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但这个调查数据有两个前提:一是仅指18-70周岁的成年国民,不含18周岁以下(0-17周岁)的3亿多未成年人的阅读率,也不包含70岁以上的国民;二是只限于纸质图书,没有包括非纸质图书,数字阅读和教材教辅方面的阅读数据都未包含在内。实际上,2011年除全国成年国民阅读图书4.35本外,还人均阅读电子书1.42本,人均阅读期刊6.67期、报纸100.70期。此外,0-17周岁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32本。从这些情况看,我国国民人均阅读包括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等其他类型出版物的数量整体上要远高出于4.35本。
还有一组广为流传的数据,说韩国国民人均年阅读图书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达64本。但据考证,这些广为流传的数据存在不少水分。根据《韩国国民阅读情况调查》报告,2010年韩国成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除漫画、杂志以外的一般图书阅读量)为10.8册,与2009年的10.9册相当。根据《国际出版蓝皮书2008》相关文章援引国外文献对一些国家国民图书阅读状况介绍,美国2007年人均读书4本左右,除一本书没有读过的人外,受访者人均年读书数量为7本;法国阅读调查显示,2005年法国平均每人每年读书8.4本;据日本《每日新闻》第60次读者舆论调查,2006年日本人月均读书(单行本)0.7册,合约年均8.4册。由此可见,一些西方国家的人均阅读数据没有传闻中那么高,我国与国外人均阅读图书的差距也没有网上误传的那么大,我们不必太过悲观。
全民阅读提上政府日程后,如果我们的每一座城市,都能以人为本地开展公共阅读服务,何愁“书香城市”建不成?“不阅读”的修饰语也会离我们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