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卞毓麟——《追星》人(编辑笔记)

(2011-01-17 21:49:01)
标签:

杂谈

     今天,我们科学普及出版社邀请到我国天文学家、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教授前来进行题为《科普的追求》——一位作者兼编辑的感悟,科普讲座。卞教授最早与我社结缘,是因为他的第一本原创科普书是1980年底在李元、祝修恒等资深科普人士的建议下,由我们科普出版社出版的《星星离我们多远》,这本书非常有影响力。

     从中科院走到出版社,由作者逐渐成为了编辑。他曾经形象地说自己是:发球员(科学家的身份)、二传手(科普作家的身份)和时装设计师(科普编辑的身份)。

     他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读过《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中学生们,都能说出“卞毓麟”的名字。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此番卞教授来我社讲座更是刚刚载誉而归,他的科普作品《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卞毓麟——《追星》人(编辑笔记)

     能够获此殊荣,与他一直以来为科普事业所倾注的心血密不可分。卞教授能写、能翻译,从内心里热爱科普事业。时刻关心国内外的科普动向,熟悉阿西莫夫和卡尔萨根等大家。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刚到上海时,一次他去听徐匡迪的讲座,在讲座结束后,他真诚地指出了徐匡迪讲座中的一个错误,大家都很惊讶。由此,卞老师也约到了徐匡迪的一部书稿;在我国探月工程刚刚开始时,约欧阳自远做主编,做了一套嫦娥书系,卞教授是策划编辑,他同时可以对整套书的篇章结构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专家对话,这是专家型编辑才能做到的,那些作者对卞老师非常尊敬;他在上海科教出版社创建的版权部,更是与同事们齐心协力推出了“哲人石丛书”,社会反响很大,现已成为图书市场上的热门品种。

    卞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热销的科普图书大多从国外引进,原创的科普图书十分匮乏,真正高质量的也不多。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在于我国还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形成一批“科学作者”队伍,他们有的拥有很深科学造诣,比如大名鼎鼎的阿西莫夫、古尔德等,有的自己就是科学家,比如伽莫夫、卡尔·萨根等。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科研人员中,热心科普写作的人还寥若晨星。

    卞教授说:“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最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令人‘感觉不到科学在哪里终了,人文在哪里开始’,《追星》的创作就是希望能在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方面做一点新的尝试。”科普是一种追求,追求好的作品,追求和谐与美,追求真与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