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纪念核物理学家王淦昌文集》的首发式,在科技会堂举行,这部文集由我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文集共计60余万字,按照80寿辰、90华诞和纪念王老百年诞辰、悼念王老辞世收录了收录了王淦昌先生的学生、同事、亲友们的回忆、介绍和评价文章岳150篇,其中包括周光召、叶笃正、周培源、苏步青、李政道、杨振宁等,而且还附有多张珍贵的王淦昌先生不同阶段的历史照片130幅。
首发式上王乃彦院士动情的说:“王淦昌先生虽然走了,但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1960年,王淦昌被调去九院,负责核爆中物理实验方面的工作。我们核爆试验的次数有限,美国人一年能作几十次试验,而我们大概只能作2~3次,因而需要科学家的认真细致保证成功率。记得有一次在戈壁滩上一个山洞作实验,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时任副队长的王淦昌和队长赵敬朴同志为了确保实验工作准确无误,决定再次进洞检查。当时已60多岁的王淦昌在已经部分回填的山洞中走了两个多小时,在有些地段还需要爬行前进,将实验设备重新检查一遍才放心地爬出山洞,确保了核爆的顺利进行。”
上世纪30年代,世界的科学重心在欧洲,德国又是欧洲的科学中心。德国聚集了大部分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王淦昌在德国留学的四年,正是近代物理学的黄金时代,新发现、新理论,一个接着一个,层出不穷。王淦昌进入德国最著名的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放射性物理研究室做研究生,师从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梅特涅教授。梅特涅看了清华大学的推荐信,王淦昌成了她唯一的中国学生。
爱因斯坦曾称梅特涅是:“我们时代的居里夫人。”并说她科学上的成就将超过居里夫人。1938年,梅特涅和哈恩发现重核裂变现象揭开了原子能应用的大门,震动了物理学界而获得诺贝尔奖。
王淦昌在这座世界顶级的科学研究中心,在导师梅特涅的精心指导下,他学习和工作都十分努力勤奋,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研究所的博士论文答辩。
作为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王老一生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
:
第一次:1931年王淦昌先生在德国柏林大学,曾二次建议将计数器改为云雾室来测量一种很强的贯穿辐射(Bothe用放射性钋放出的alpha粒子轰击铍核而得到,当时被他们称之为gamma辐射),但没有得到Meitner的同意。可是1932年初,Chadwick却用类似的方法而发现了中子并于1935年获诺贝尔奖。
第二次: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王淦昌先生在贵州遵义拟就《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历经诸多曲折而于1942年1月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61卷97页,半年后Allen做出实验初步证实,1956年Reines和Cowan证实中微子的存在,1995年获诺贝尔奖。
第三次:1959年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我个人认为对于真正的科学家,祖国和人民的认可要比任何荣誉都宝贵。无论我们从事何种职业,在任何岗位上,都应该向王老学习,学习他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精神。

清华大学校庆期间,老校友王淦昌(右)、朱光亚(中)、钱伟长(左)相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