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拉开窗帘收衣物,再打开窗户,见夜下悬月,散发清寂的美。忍不住多看了几眼。若是有大大的阳台,我会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就那么看着。不念故人,不念自己。
昨晚睡得不好,可能是傍晚又喝了咖啡的缘故,也可能是看了喜欢的纪录片,一边等人一边看。于是夜漫漫。
深夜看了两集《局部》(第一季),陈丹青仍旧是一袭白衬衫,短簇的头发,诚恳的语气,真诚的坦言他的深度热爱。光凭着他的娓娓道来,我也是非常喜爱他评解的绘画和那些大师们。
没有按顺序一集一集地看,我点了《圣马可教堂》,他说要去佛罗伦萨,除了必看的乌菲兹、皮蒂宫,时间很短,那么一定要去圣马可教堂,那里有惊喜和震撼。教堂和小经房里的湿壁画(据说有四十几幅),都是出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画家修士,弗拉.
安吉利科Fra Angelico。他的《天使报喜》,喜欢看画的人一定知晓。
陈丹青说的对,湿壁画的绝美在于,与建筑结构的和谐,原作需要还原在它原有的位置上,才能显现作品的完整。像西斯廷教堂的《创世纪》,高大的穹顶,四围的墙体,进入堂内,那是扑面而来的震撼,我和小墨伫在教堂一角,怔怔地接受着一切,毕生都不能忘记。米开朗基罗的热情和诚意,如磐石的信仰。那么安吉利科在每一个小经房里的湿壁画,一入低矮的小房间里就有沉静如海,心无杂念的宁静安祥。陈说,那一刻他忘记了所有之前的观画记忆,眼前浮现的是新的感官体验,很难讲明白。
总而言之,简静,笃定,优雅,正是他作品的特点。用维基百科里的一句来诠释Angelico," a rare and perfect
talent"。
去过三回佛罗伦萨,可惜没有去圣马可教堂。要是早些看了这部纪录片,或许见这些罕见的壁画,感官和心灵的触动也是不同寻常吧。像这次在爱丁堡偶然遇见的伦勃朗的特展,许多知名的大件都是借展的,其中有几幅被那神秘的光线所迷惑,当时的所有神经似乎是被牵制的触动。这是不是一种幸运,我把它命为我对艺术的敬意和崇拜,回馈的一份上帝的礼物。惊喜万分。
终于又见识了一位我以前闻所未闻的画家,这位画家不逐名利,在最顶盛名之时,梵蒂冈教皇赐于他佛罗伦萨的主教,他婉拒,只想在教堂里专心画画。画如其人啊。
很晚了,还是忍不住又看了一集,民国时期的女画家。
也是两位先前不为所知的女性画家,留学日本的关紫兰,和擅于静物画的丘堤,各有风格。由陈丹青这么提点,确实觉得关紫兰的画用色构图大胆;而丘堤的静物画,他说具有法国腔的清雅简淡。我私下觉得,纪录片的制片团队和陈的选择是妙的,不是陆小曼的国画,而是那个年代的新潮风,顾自画画,攒着一团静气。不展开来讲了。以后再深入讲。
看画真的是一门学术又是一门艺术,既要相关大量的资料阅读,还要有看画的长期积累,当然还要有独到深厚的艺术底蕴。我倒是慢慢喜欢上了,就当是门外汉的自我讨趣,愉悦自己就可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