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伦敦奥运开幕式:英式幽默的“Party"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冷雨如不速之客,倏忽来去。应对伦敦阴晴不定的天气颇有经验的欧洲观众或披雨衣,或撑雨伞。我们这一“中国亲友团”虽无准备,但早有细心能干的苏芒和聂梅悄悄出去,为大家买来了五颜六色的雨披。不过更多观众就在雨中从容地坐着,既无惊慌,也无抱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体育迷,到了伦敦,倘若不是坐在疯狂的足球场,也就中规中矩地心定气闲了。
无法让人淡定的是另一对不速之客:英国最著名的间谍007先生带着他的邦女郎乘直升机从天而降,而这位新的邦女郎,是尊贵的英国女王。全场一片欢声雷动。第二天,电视报纸铺天盖地议论,一向以古板严肃示人的女王,这一次居然放下身段当邦女郎,很亲民,很可爱。可也有人吹毛求疵,这邦女郎实在不够年轻漂亮性感,太让人失望了!可不是,天气、女王和体育,从来就是英国媒体和伦敦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
让憨豆先生躲在伦敦交响乐团内滥竽充数插科打诨,实在是匠心独具。以伦敦交响乐团的盛誉,随着拉特尔先生的指挥棒扬起,观众们毫无疑义正期待着一曲完美的《火的战车》,没想到滑入耳中的却是憨豆先生不着调的电子琴,还有那接二连三让人忍俊不禁的“喷嚏”和“屁”……捧腹大笑之余,对这英式幽默的无孔不入还真是叹服——哪怕是在最庄重的场合,你也很难指望英国人死心眼地顶礼膜拜,在他们礼貌审慎的微笑里,你总能发现一点自嘲,几丝讥讽。
四年前,张艺谋总导演的北京奥运开幕式,在惊天动地的锣鼓呼啸而过之后,徐徐展现的是行云流水般的书画长卷,是活字印刷的异想天开,是对华夏文化浓墨重彩的渲染和轻灵曼妙的写意——那个燠热的北京盛夏之夜,是一场“美伦美奂,令人震撼”的艺术盛典。四年后,英国人却出人意料地放下了绅士架子,高兴地对着全世界热情相邀:来吧,到伦敦一起来开个欢乐的大Party!
临近结束的开幕式火树银花,璀璨得让人不忍交睫,观众的情绪更是燃到沸点。但此时,更深夜凉,中空的场馆八面来风,寒意蚀骨。许多人穿上风衣外套,又套上一层层的雨披——不为遮雨,只为挡寒。天冷无君子——自诩从小不怕冷的我也不无狼狈地套上了两件颜色各异的雨披,不禁想起四年前坐在鸟巢里暑气氤氲如蒸桑拿的情景。只记得当时我一边挥汗如雨,一边远眺贵宾台,对正装出席的各国元首们(布什、普京、布莱尔等)深表同情,暗自揣度这恐怕是力求完美的北京奥运有失礼仪的百密一疏吧?不承想本次开幕式冰火两重天,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到伦敦的我,在寒风冷雨中,哆哆嗦嗦兴高采烈地出席今夜的奥运盛典!四年后的里约热内卢,是否该给奥运场馆装上空调和可移动的顶棚?在建筑材料与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让挑战人类极限的奥运摆脱看老天脸色的尴尬处境,这既是可以期许的目标,也可能是建材技术投资的机会。
开幕式的第二天,在哈罗斯百货商店的收银台,巧遇北京奥运副总导演陈维亚,他也对英国人“另辟蹊径”的聪明之举颇为认可。“从最开始,我们的出发点就完全不一样。”陈维亚眨眨眼,觉得这两个开幕式不可比,无法比,也完全没必要比。
http://s14/bmiddle/6ac5c645tc7599ddb3bad&690
但我在酒店前台结账的时候,那位一直温文尔雅的大堂经理,看见中国人,偏偏也忍不住比一比的好奇心。他小声问,昨天的开幕式怎么样?我笑着告诉他,很棒。他也含蓄地微笑,说,北京的开幕式非常精彩,但我更喜欢伦敦的。那漫不经心的笃定,好像他昨晚也上台表演过似的。据报道,伦敦奥运开幕式共有一万两千名自愿者参演,还真都是像这位大堂经理一样的普通人,分文不取,完全奉献。
都说日不落帝国已是明日黄花,一个民族听了几十年关于他们的文明正在衰落的窃窃私语,又会是怎样一种心态呢?而我,从这寥寥数语间,分明听到的,是一个普通英国公民不动声色的底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