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弯爸去了明故宫和午朝门公园玩了玩,非常喜欢这地儿,地方大,人不多,绿化好,还有多多少少的文化历史气息。
明故宫,意味着是明朝时的宫殿,怎么想也得和北京的清王朝的故宫大体差不多了,至少也得有很多的宫殿似的建筑吧。可是,当走近它的时侯,却发现并非如此,年代久远,建筑早已破败了,非常的遗憾了,能看到的建筑几乎不复存在了。总之,在明故宫这个景点处,也只能看到一处宫殿似的建筑,也就是大门口的那个飞檐斗拱似的建筑,也早已是破败不堪的了,不过,里面仍然有东西可看,这是我走入大门时的第一感觉,就已经看得出没有什么宫廷的东西,而是专卖玉制品的柜台,我对此不太感兴趣,只向里面扫了一眼后,便匆匆的离开了这座破落的大殿。
明朝的午朝门,正名为午门,是传达皇帝圣旨及朝廷文告的地方,同时也是皇帝处罚大臣“廷杖”的地方。大小官员在此或飞黄腾达,或打入牢狱,集荣辱於一身。据说,朱元璋时代的“廷杖”还算比较文明,受此惩罚的大臣不脱衣、裤,但受罚后,也需卧床数月而后得愈。午门至于判决死罪斩首,则一般是在太平门外的刑部天牢或闹市区执行,所谓“推出午门外斩首”,在南京明故宫实属罕见,惟一的一次是朱棣杀方孝孺于午门之内。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老师,因助其削藩而得罪燕王朱棣。朱棣攻陷南京后,命方孝孺草拟诏书,昭告天下,方孝孺忠于建文帝,誓不受命。朱棣大怒,将其斩于午门内,灭其十族(九族外加学生)。相传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颈血溅染所致。后人为褒扬方孝孺的刚正不阿,将血迹石刻成石碑,立于午门之侧。今午朝门公园内尚存一段残碑。
午门也是明初举行大典的重地。明初大典盛仪多在天刚亮时举行,仪仗旗幡、驯象、仗马等从午门开始,一直排到承天门,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半夜就在宫外等候,由执事依次引入午门内,各按品级大小就位,另有宫廷乐队在一旁奏乐,真是威仪赫赫,盛况空前。
数百年弹指一挥,如今的午朝门,经历岁月的沧桑变化,寂静如水,绿阴如盖,流水淙淙,城墙巍峨,平静之中凝聚着苍凉。在这里,历史褪成了背景,皇家的威严完全地消隐在残石断碑的藓苔之中,血迹石上,淡去了视死如归的一缕忠魂——岁月遮盖了一切。那都是600多年前的事了,600多年前的午朝门,见证了一个王朝的刀光剑影,又目睹了一场人间悲剧。大浪淘沙,历史不会湮埋,历史成就厚重。刀光剑影,悲欢成败如风雨,吹打得午朝门斑斑驳驳。
现在的午朝门,晨练的人较多,空气特别好,总之,氛围好。就像现在这样的初冬,特别适宜拍照,人文景色浓厚。影像中,有历史感和现代感交融的味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被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都感觉能享受其中,特别的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