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育方式来诠释教育的本质


标签:
杂谈日记情感幼儿园育儿生活汇 |
分类: 2013日记 |

小明寒窗苦学的东西都哪儿去了?钢琴,拿到9级证书后就没再摸过。奥数,凭着几次竞赛高分进入重点中学后也没接着学了。至于书法、美术,当时就是被逼着学的,早扔一边了。就连大学里学的专业课也忘得差不多了。
回到斯金纳的名言。十几年的教育之后,小明和汤姆忘掉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就学习内容而言,课本上那些为应付考试而学的知识,绝大部分会忘记。即使没忘的知识,很多也已过时。没有兴趣支撑的技能,多半会荒芜。忘不掉的是从小养成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还有演化成肌肉记忆的运动能力。恰恰是忘不掉的这部分才是衡量一个人心智是否健全,在社会上是否有竞争力的根本所在。且不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人生,还是事业成功,就算只为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小明的学习过程也太苦、太笨。在北美的汤姆不仅校园生活本身更自由,还有大量时间亲近自然,能发展出当代中国孩子久违了的自然属性。一个人与大自然的感情往往建立在童年,而且会伴随终生。
既然会忘,既然没有用,为什么一批批中国孩子还在刻苦学,而且越学越多,越学越深呢?也许就象小时候看露天电影一样,大家席地而坐,都能舒舒服服地看得很好。一旦前排有人蹲起来,后排也只能跟着起身。如果有人站起来,甚至踮起脚尖,那最终所有人都得费劲地效仿。大家看到的仍是同一部电影,只是踮着脚很累,电影的乐趣荡然无存。可怜的孩子们,一路踮着脚,蹒跚地走过了童年。回头看,却不记得沿途的风景了。
当我们家长和老师埋头教育孩子时,也该偶尔抬头想一想斯金纳的话:十几年后,孩子现在学的东西哪些会忘掉,哪些会留下?
最后,再分享个小故事。二战时,美国国防部为研发对付轴心国军舰的导弹,在科研机构中征集制导技术。哈佛大学一位教授提出一项方案:在导弹前部装一个带镜片的小方框,里面放一只受过训练的鸽子。导弹接近目标时,鸽子会用嘴啄镜片上的目标影像。导弹则相应调整飞行角度,击中目标。项目在实验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只是后来有了雷达等更可靠的制导方案出现,我们才没能见到由鸽子驾驶导弹击中纳粹军舰的壮观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