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13日记 |
爱意味着无条件地为对方付出,不图回报。然而,我发现随着孩子的长大,一些家长不但越来越少付出,而且越来越多的要求回报,这一切还有一个美丽的借口“这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好。”
一段话让我有感深思“昨天家访,问孩子妈妈几本推荐的书看得如何了,答案是‘第一本还没有看完,原因是工作太忙。’我直率地告诉她,这个借口并不太高明,这是懒散。”引用一位幼儿园老师家访后写的一段记录,从中我有更多的想法和妈妈们分享一二。
这句话让我联想到有些父母常挂在嘴边“我当然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可以为了孩子牺牲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
这话,我相信,但这并不是什么真爱,只是一种连普通哺乳动物都能够做出的本能。有的妈妈说:“孩子受一点委屈,我比孩子还难受,这不是爱吗?”其实也不过是父母爱自己罢了;“孩子受伤,我恨不得受伤的是我。”这还是自恋而已。
如果花了一天时间做了一件陶器,不小心被摔坏了,主人也会为之难过很久。但不是为陶器难过,只不过是为自己难过罢了。
我毫不留情地想告诉一些父母,自己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却不愿看书学习,不愿参加培训,不愿写日记思考,孩子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用情绪惩罚。。。。这样的家长是不爱孩子的,爱的只不过是自己。有些父母不愿付出需要“费神”的精力,以为在孩子身上,花了钱,担了心,就是付出,这与养宠物有什么区别?
一些父母总是有借口,而且孩子并不思考,一直被这些借口欺骗,久而久之,自己相信是真的有原因,而不是不想为孩子成长付出。“我工作太晚,回到家已晚上十点了”,“我一直就这个脾气,没办法改掉了”,“我一看书就头疼”。一开始的时候,或许还为自己这些不漂亮的理由有些内疚,但时间一久,就习以为常,最后从内心还真信了自己的谎言。
随着孩子长大,一些本应该在小时候就需要解决的问题,累积了起来,不可收拾。一些父母开始抱怨“我辛苦工作,为了谁?还不都是为了你?可你却这样对待你父母!”本属于父母的责任,一下子却全推给了孩子,或是推给了学校。
真爱孩子,就不会溺爱孩子,孩子不是宠物,他们需要成长,需要独立;真爱孩子就要用心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环境”,而不是花钱把孩子的成长推给别人;真爱孩子花时间陪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高兴时就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要,不高兴时就用情绪惩罚孩子。
真爱孩子,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是内心,而是需要真真切切地付出行动。这种行动需要有智慧,而不仅是出自于动物式的本能爱;这种行动需要无私,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内心或是面子去爱;这种行动需要坚持,而不是总有借口为自己的懒散来开脱。
或许是父母习惯孩子婴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完全满足式的爱(婴儿期“1-2岁”因为他们自身能力的原因,需要这种爱的保护和安全依赖),以为爱孩子就是这样的爱,孩子2岁以后仍不思做出改变。或许人性本来就是自私的,甚至在所谓的父母之爱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重新审视我们对孩子的爱,重新来思考我们需要如何来爱孩子?考虑到人性自私,父母爱孩子需要从“双赢模式来思考和实践,就是父母陪同孩子成长,自己也一同成长。把孩子成长做为自己成长的一种契机或是需要,而不是事种负担或是责任。这样当父母的应该感谢孩子的出生带来了这个机会,而不是抱怨自己的付出。
举一个例子:父母希望孩子尊重长辈。如果父母不断地告诉孩子要尊重长辈,这就是本能。讲大道理,训斥人这是人人都会做的事,非常容易,不费心思。但如果用“尊重长辈”来要求自己成长,从而夫妻双方尊重双方的长辈或是更多的长辈,而形成一种“尊重长辈”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自然会在成长中,学习“尊重长辈”。
这就是共同成长,父母的努力是为自己的成长,孩子从父母的成长中学习并成长,大家共同成长。幼儿喜欢晚饭后外出散步,一些父母当成负担。但为了孩子,父母把它看成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亲子交流时光的快乐,难道这样不好吗?不妨换种思路,父母也学会享受晚饭后的散步,而不是为孩子去散步,这样会有更多的快乐和收获。
如果真爱孩子,首先就要把“夫妻关系”放在家庭关系的首位,把“夫妻的幸福”放在最优先位置。父母在这种实践中,自己成长,自己享受幸福,而孩子也自然学习了这种幸福获得的方式,也健康地成长。如何真爱孩子,就需要尊重“生命”这种奇迹,并思考“生命”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完善自己的对人与生命的思考。
换一种思考方式来看“对孩子的爱”,不是意味着这一切会变得简单,每个人自身的成长道路上,并不一帆风顺。弯妈只是想说,自身的成长就是对孩子的爱,如果你拒绝成长,把自己当成孩子,是绝不可能给孩子真正的爱的。
新浪育儿博客首页推荐博文,非常感谢丁当妈妈的大力支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