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问她5岁的儿子:“如果妈妈和你出去玩,我们渴了,又没带水,而你的小书包里恰巧有两个苹果,你会怎么做呢?”儿子歪着脑袋想了一会儿,说:“我会把两个苹果都咬一口。”
可想而知,那位母亲有多么的失望。她本想像别的父母一样,对孩子训斥一番,然后再教孩子怎样做,可就在话即将说出口那一刻,她忽然改变了主意。
母亲摸摸儿子的小脸,温柔地问:“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吗?
儿子眨眨眼睛,一脸的童真:“因为。。。因为我想把最甜的一个给妈妈!”
霎时,母亲的眼里闪动着泪花。
我们都为那位母亲庆幸,因为她对儿子的宽容和信任,使她感受到了儿子的爱。我们也为男孩庆幸,他纯真而善良的流露,是因为母亲给了他把话说完的机会。
弯妈的感言:
做为人父母,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把自己的想说的话说完,看看孩子的感受和看法。我认为有时不能主观的认为孩子的教育,要听一些孩子的看法,对教育孩子有帮助。如果一味的以家长的自我观点判断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没有好处,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还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啊妈妈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尊重孩子,孩子也是有独立的人格的,孩子和妈妈的交流是平等的,朋友式的。还有妈妈放弃了自己的惯性思维,所以孩子给出的答案令妈妈感动,作为父母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倾诉,与孩子作对等的交流。
在我看来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第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爱孩子不是按自己的思想去往他的脑子里灌输,那样会使家长和孩子都失去应得的快乐和幸福,爱一个人需要等待和尊重。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以大人的姿态来看待孩子,应与孩子做朋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