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29回“动戏”原来是“通戏”(南通,童子戏)

(2012-05-23 09:43:09)
标签:

贾母

南通

十三部半巫书

海陵竹枝词

宋体

文化

各版本均是“动戏”,没有异议。
【蒙府本】“他们那裡凉快,两边又有楼。咱⑴们要去,我头几天打发人去,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把楼上打扫了,挂起帘子来,一個闲人不许放进庙去,才是好呢。我已经回了太太了,你们不去,我去。这些日子也闷的狠了,家里唱通戏⑵,我又不得舒舒展展的看。”贾母听说,就笑道:“既这们⑶着,我同你去。”凤姐听说,笑道:“老祖宗也去?敢情好,就只是我不得受用了。”贾母道:“到明日,我在正楼上,你在两边⑷楼上,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立规矩⑸,可好不好?”凤姐笑道:“这就是老祖宗疼我了。”

通戏⑵】南通童子戏。
这们⑶】插改为“这么”,意同。“么”发“们”音,“这们”是标准的如皋方言。
童子戏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个地方剧种,是一门多功能、多学种的民间艺术形式,它和人类学、艺术学、民俗文化学、社会宗教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一个古老的剧种,它显示了戏曲艺术的“活化石”的价值。200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至明代中叶以后,以童子戏为主要标识的通州民间巫风活动已经十分活跃。据史料载,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城隍会上,“装饰诸魑魅魍魉之状,游行于衢市,易人於幽冥。”可见当时就有规模宏大的“童子会”了。
 
 
童子戏起源于“以舞降神”的巫觋演唱,与当地的方言、文化、风俗、民情相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传统戏剧。
 
 
童子戏是中国傩文化遗存不多的一个重要分支,已传承千年以上仍保存完好,是研究中国傩、傩舞、傩戏的重要资料,后来频频走出国门,参与亚洲民俗文化大舞台的演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与童子戏伴生的《十三部半巫书》是汉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全书长约1万5千余行,主要记叙唐初的朝野大事及逸闻传说,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4]


  童子戏使用南通的方言土语,唱的是俚曲小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唱腔高亢清亮,如泣如诉。主要有铃板腔、点鼓腔、圣腔、书腔、喜腔。唱词句式多为老百姓喜欢的七字句、十字句。

  童子戏乐队中清一色为打击乐,有大鼓、锣、闹钵、手鼓等,无丝弦乐器。
童子戏艺人平时不准别人乱动鼓,锣不准卡着放;睡觉时不准脱内衣,不准仰卧也不准俯卧,只准侧卧,俗叫“立着睡”;早晨起身严禁说龙、牙、虎、梦、雾、雷等;同行内形成一系列行话;如:师傅——“贵前人”,徒弟——“走家子”,刀——“青锋子”,枪——“红缨子”,鼓——“花腔子”,锣——“海幌子”,大钹——“痴子”,柬板——“云扬子”,胡子——“檐口”,衣箱——“措金子”,多喝一点——“海环子”,少唱一点——“剪环子”,唱错——“偏子”,吃饭——“担憨子”,睡觉——“垂头子”,上雾——“挂帐子”,哑巴——“偏月子”。数字表达为:“-‘条’,二‘思’,三‘称’,四‘治’,五‘摸’,六‘绳’,七‘纠’,八‘爬’,九‘艾’,十‘秃千子’。”[5]

  到了清代,童子会已遍及城乡,这在文人作品中时有描绘:“万宝秋成祝满仓,村村赛鼓觋巫忙。”(《海陵竹枝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