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reacho
reacho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486
  • 关注人气:3,8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2011-10-16 20:20:58)
标签:

杂谈

分类: 古堡童话艺术——欧洲

蒙马特是我这两天一直挂在嘴边的词。

蒙马特曾是一片布满葡萄园、磨坊风车的乡间小村落,而现在是巴黎流浪艺术家们的聚集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若干人选择了来巴黎流浪,他们需要艺术氛围,以创作为生,需要咖啡,需要女人和葡萄酒,需要舞会,似乎也只有巴黎才能够包容这群时而清醒,时而酒醉的年轻人。

而今的蒙马特,那里的流浪艺人也许画着梵高莫奈一样美的画,可是却永远无法超越那个时代,只能淹没在如今艳丽繁华的城市里,等待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来交换他们的作品。

也许,从他们身上更能找到昔日的巴黎的影子,于是一直念念叨叨,还跟Yan说蒙马特很巴黎,被其鄙视。
 

终于蒙马特在地图上被圈上日程,揣上巴黎地图,出发了。听说过那里很美,但是也很乱,是黑人的聚集地,黑人会在你手上套个手链,然后问你要钱。后来在网上查了下,套一个手链的收费是10欧。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用第四张车票进了八号线地铁。

 

巴黎地铁是全世界最庞大的地铁系统之一,据说每500米就能找到一个地铁站,方向感很差的我几次差点错过地铁或者坐错站。还好巴黎的景点基本都分布在地铁周围,我先去了Opera和Madeleine教堂,拍了几张照片就赶去蒙马特。

 

在Madeleine教堂坐地铁12号线到Pigave下车,就到了蒙马特,这附近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地方,叫做红磨坊,在门口拍了张照片,然后闪人。

 

这里还有写满爱情的爱墙。最著名的就是白色圆顶的圣心堂,长长的台阶走上去,或者坐缆车上去。

 

这里是一个浓缩了宗教、艺术、香艳、爱情的地方。

 

 

 

 

 

香艳的红磨坊: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巴黎歌剧院: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Medeleinie教堂: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圣心教堂:

 

圣心教堂,晶莹如雪,据说着供奉着耶稣的圣心,这里面不能拍照。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从雪白的圣心教堂往后走,就到了蒙马特流浪艺术家聚集地。

蒙马特从拥有农场和露天咖啡馆的小村庄,变成曾经聚集若干艺术大师的文化聚集地,毕加索的时代早已经过去,现在又有多少未来的艺术大师被埋没在这里呢?

也许,我身边经过的一个画者,他未来就是名震世界的某一个画师。



画画的,卖画的,替人画人像的,剪影的,这里什么都有。早已习惯来来往往的行人,喧嚣早已置身而外,静静地,画着心中的理想国度。

这里的画价格不等,便宜的有5欧元4张的水彩,贵的上百欧的作品,作者们安详地等待着别人的赏识和认可。

画画的内容以风景为主,尤其是画巴黎,也许,这个就是作者眼里的巴黎吧,艳丽又不失淡雅,高贵又不亲切,精致又不失包容。


为了生存,这里也有拉客的,拉你做剪影的,拉你来画肖像的,英文都不错,能够交流。想必为了生存,也花了一番功夫学英文吧。生活都不容易。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最后一张车票】记巴黎(六)蒙马特的流浪情节



 

 

 

 

 

 

 

喜欢蒙马特高地弯弯曲曲的小巷,磨得光滑的石板路、古朴气息的房子、湛蓝的天。

 

流浪歌手,拉着手风琴,唱着法兰西式的歌谣;
有人扮着小丑,取乐路人,卖艺赚钱;
一排排的小餐馆,扑出淡淡的菜香。

 

比起昨日的博物馆历史文化古物的浏览,这里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吧,说是生活气息,是因为这里是人们讨生活的地方。巴黎是个消费比较昂贵的地方,欧洲人没有存钱的习惯,现在经济危机,这些衣着光鲜的人不比我们中国人大城市里的人富裕多少。

 

 

 

找了一家小店享受我的午餐,满眼法文,一头冒汗。

在欧洲吃饭比较烦的就是不认识菜单,而我一般则指着图片,或者指着隔壁卓吃的东西表示我也要一份。总会有办法的,这个大个人总不至于饿死。

在蒙马特高地吃一顿饭10欧多点,比其他地方相对便宜。

我爱吃薯条,应该说是在澳大利亚爱上了薯条,和我们平时吃的肯德基麦当劳的薯条完全不一样,口感润滑,唇齿留香。特地点了份薯条,可是没有澳洲的那种味道。


准备离去的时候,遇到一群黑人,拿着红绳手链朝我招呼着,我赶紧跑开,绝对不能被他们强买强卖。想想其实他们生存也不容易,在这个城市,他们能做什么工作呢,又怎么来养活自己和全家呢?是否有年迈的父母在遥远的非洲盼着他们回家,是否有要上学的孩子等着他们买点好吃的零食。

我怎么这么包容了,看来教堂去多了人心都会越来越宽容和平和,感谢耶稣!

http://www.go2eu.com/bbs/attachments/day_111016/20111016_22bb79ba3398571c949cVwbTELb7FwpJ.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