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何我们容易恼火?

(2013-07-17 09:16:35)
标签:

心理学家

神经病学家

憨豆先生

蜡笔小新

潜意识

健康

分类: 心理常识

           为何我们容易恼火? 

为何我们容易恼火?你的忍耐力跑哪儿去了?    

堵车、排队、挤公交,还有随时轰炸的垃圾短信和广告电话,这个世界似乎哪儿都让人心烦。是我们的忍耐力变差了,还是这个世界变得令人恼火?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减少难忍的情形,或者让自己忍得开心些呢?    

调查发现,在公共生活领域,“令人无法忍受的情形”中,排在前3名的分别是:有人插队或闯红灯导致你的时间被延误;因为人多挤不上公交车或地铁;堵车。不难发现,秩序被破坏、参与者过多,以及对时间的紧迫感,是导致我们忍耐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乱——谁动了我的秩序感    

心理学家迈克尔·坎宁安认为,人们的恼火是由社会过敏原引发的,而其中一项重要的社会过敏原就是对标准的违背。比如你正乖乖地等红灯,却有人大摇大摆地闯过去;你耐心地将垃圾分类,却发现收垃圾的人又把它们混在了一起;你在餐厅的禁烟区吃饭,却闻到隔壁桌上飘来了烟味。    

因为这些做法违背了你所持有的某种标准,即使你并没有义务管那些人,但还是会觉得无法忍受。心理学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因规则标准被破坏而气恼。    

多——你的大脑烦到“死机”    

知道最初电话号码为什么设置为7位数吗?因为人类的大脑短时间内可以容纳的极限数目就是7。而现在,无论是11位数的手机号码,还是数不清的电子邮件,都远远超过了7的极限,此时大脑就会像电脑超负荷时一样——死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忍无可忍时会撒手不管。    

事实上,什么都太多是现代生活的负担之一。过量的信息不仅导致我们做出不客观的选择和令人后悔的判断,还会因选项过多而焦躁,以及对自己“判断能力低下”的自责。    

快——就这么容易被惹恼    

网上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心烦:最近工作巨忙,压力超大,走在路上被人蹭一下都要郁闷半天。我这是怎么了?    

不可否认,压力与焦躁有着某种关系。神经病学家萨丽娜·罗德里格斯说:“有压力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被惹恼。”就拿堵车来说,赶时间上班的你肯定比不紧不慢的你更容易被惹恼。压力大时,我们感到烦躁的那个点会比平时低一些。所以,很多“忍够了”并不是事件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你的生活状态没有调整好。    

让生活远离“忍够了”    

如果有些事情不得不忍,那么,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是人们增强忍耐力的前提。这里有四种值得学习的心态,如果我们平时注意培养,相信“忍够了”的情形就能离生活越来越远。    

之一: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    

如果在堵车的时候,后面的司机不停地按喇叭,因为他急着上厕所,你知道了会不会消消气?如果你在开会时接到了某人打来的推销电话,事后知道他是一个急需赚钱养家的人,你是否更容易原谅他?当然,现实中不可能遇到那么多巧合,但是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逻辑的确可以让你不那么沮丧,而很多日常事件也不再会那么令人难以忍受。    

之二:幽默一点儿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认真严肃,把别人的无心之举当成针对自己的恶意行为,于是爱生气、要报复。如果发挥幽默感,把这些当成电影里的事件,也许就不再会苦闷,反而有可能哈哈大笑起来。    

假如在飞机上有人挑剔饮食而跟空姐争吵,把他想象成憨豆先生如何?假如在拥挤的地铁里,有孩子哭闹,把他想象成蜡笔小新如何?如果跳出事件,用幽默的眼光来看,它也许就不再可恶,反倒会变得好玩起来。    

之三:把欲望卸下“马车”    

欲望给了我们奋进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多负担。一些知足常乐的人在更换电视频道的时候,发现一个可以接受的节目就会停下来;而那些贪多者却一直在不停地换台,最终觉得电视也让他无法忍受。试着卸下一些欲望,轻车上路,也许能更快地到达目的地。    

之四:信任你的潜意识    

荷兰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提供出租公寓的大小、地段、房东友好度、价格等8项特征,让被试者选择租哪套公寓。结果发现,那些下意识做出决策的人租到的房子比多方权衡的人要好。    

其他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也指向同样的结果:潜意识做出的决定比你收集很多信息后再决策的效果要好得多。与其被泛滥的信息压到无法忍受,不如多给你的潜意识一些信任,听凭直觉做出选择。 

 

 

摘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