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雄狮为什么怒吼?

(2011-05-18 19:50:54)
标签:

校园

雄狮为什么怒吼? 
   狮子爱吼叫,而且其会经常性的吼叫,并不是愤怒,其实它的吼叫主要为了宣誓其领地,威慑其它狮子或食肉动物使它们不敢进入自己领地,显示它的威风,狮子是所有猫科动物中,吼声最大,也是次声波传播最远的猫科动物,因为它的喉软骨最发达。有新的狮王打败老狮王后,会长时间大吼,甚至能连续吼几夜,以宣示它是新的狮王诞生了。 
  狮群以母狮和幼狮为主,狮群主要靠母狮族长狩猎。 
最大的猫科动物
  狮子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和多数其他猫科动物一样,老虎也保留了基本的类似于猫的体型,并且它是现存猫科中两种能达到最大体型的动物之一。有一个广泛存在的争论,就是虎是否大于狮,但是由于数据的缺乏,解决这个争论是非常困难的。猎人总是倾向于夸大他们猎物的体型,不管他们如何测量这些动物,是直线测量还是顺弯测量。证明这些旧的测量也是很困难的。现代科考数据以及记录详细的狩猎数据表明,现存的雄虎平均160kg,雌虎平均115kg;而现存的雄狮和雌狮则分别平均重175kg和120kg。体重数据已经扣去了胃内容物,这里的“平均”包括了物种内所有的亚种和地区种群。然而虎的种内差异比狮大,所以最大的虎个体可能比最大的狮个体要大。如果我们使用颅全长作为判断体型大小的指标,那么很明显最大的狮子和最大的老虎体型相似——这暗示着虎的头部比狮子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安全的说,从平均大小上讲,狮子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如果我们把灭绝了的美洲拟狮也考虑在内,那么狮子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猫科动物。 
  还有一个存在广泛争论的话题,就是东北虎和孟加拉虎谁是最大的虎。最大的野生雄虎的记录是一只1967年在印度北部被射杀的雄性孟加拉虎,不过有待于证实。尽管有很多东北虎的狩猎大个体,但是要证明它们的真实性是不可能了。值得一提的是,Yudin测量的最大东北虎是一头6岁的雄性个体,重225kg(样本数为40,但是没有说明成年个体的数目);另外,有15头在尼泊尔诱捕的成年或亚成年的虎,最大的重261kg。在上述的例子里,我们不清楚这些个体是不是饱食的;特别是尼泊尔的研究误差尤其大,因为他们使用了食物诱捕的方法。因此最大的尼泊尔虎空腹可能只有218kg。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测量的最大雄狮重225kg(空腹)。另有一头来自埃托莎的雄狮重260kg,不过没有去除胃容物。 
狮类的起源、辐射和扩散历程
  狮 (Panthera leo)是现代猫科动物中进化得最为成功的种类。它们的演化在第四纪达到了顶峰,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亚、北美大陆,在最后一次冰期时代它们还一度侵入南美的中南部。同时在狮子的进化历程中也分化出了许多形态来适应各大洲所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和猎物基础,诸如著名的洞狮(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 
  目前的古生物学证据显示,最早的大型猫科动物(豹属)化石出土于非洲的坦桑尼亚(Tanzania), 在地质年代上属于晚上新世(早维拉方期,Early Villafranchian), 距今已有350万年(3.5 Ma)的历史。这种大型猫科动物在形态上具有很多现代狮的骨学特征,大部分学者将其视为最古老的狮类动物(Lion-liked Panthera sp.)。随后又在东非发现了距今180~170万年前的早更新世 (Olduvai 事件) 的狮子化石(Panthera shawi)。中更新世的早期,狮子已广布于非洲大陆的东部和南部。与此同时,化石记录显示起源自非洲的狮子已开始进入欧亚大陆。到了更新世中晚期,狮子已扩散到欧洲大陆、英伦群岛(Panthera fossilis)、 亚洲的中东、西伯利亚、中国北部(周口店)和西南亚的大部分地区(Panthera spelaea)。这类大型猫科动物的扩散、辐射能力是惊人的。举个例子,狮子从欧亚大陆的西伯利亚经白令陆桥迁徙至北美的阿拉斯加仅仅用了100年时间!到了最近的一次冰期时代, 狮子又从北美侵入南美的中南部(Peru)。 
  在形态上,从东非发现的早更新世的狮化石(Panthera shawi 下颌骨、髋骨、股骨), 已与现代狮无异。这表明狮类(实际上其它猫类也是如此)在质量性状的进化速率较慢。但却有着较快的形态尺寸的进化速率。在欧洲维拉方期中晚期所发现的洞狮材料, 在颅骨和牙齿尺寸上都要平均地大于现代非洲狮。最近有人通过对颅骨和牙齿尺寸的大小,准确地推算、复原出洞狮、巨型美洲豹的生活形态。更新世晚期的美洲拟狮,在体型上已相当巨大,它们具有比例上较大、细的肢骨,在头骨和牙齿上也与洞狮有差别。总体而言,形态尺寸的变化是狮类演化中的焦点。此外,鬃毛的演化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就目前的观点看,从欧洲石器时代先民所作的岩画显示,早期的狮子是没有鬃毛的,这些狮子被称为“无鬃狮”(Maneless forms), 这包括了洞狮(Panthera spelaea)和美洲拟狮(Panthera atrox)。直到1万年前,无鬃狮还生活在欧亚和新大陆(北美和南美)。到了32万~19万年前, 现代有鬃狮才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了无鬃狮。今天生活在非洲大陆和亚洲西部的狮子,便是这些有鬃狮的后裔。 
  在狮子的辐射、扩散过程中,哪些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呢?古气候、古环境、生物地理学和古哺乳动物学的综合分析表明,更新世的气候、环境直接影响着大陆间的连接和隔离。海侵和海退,间冰期和冰期的更替使得大陆间时而连接,时而隔离。气侯和环境的复杂变化也使动物产生了快速的分化,尤其是狮子的主要猎物—大型有蹄类动物。这些因素是狮子进化的主要动力。此外,成为社群性动物的行为机制也是狮子能够广泛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进化史中, 狮类无疑是进化的最为成功的。在狮类种群繁盛的地区, 其它猫类总是相对处于劣势。比如在欧洲和北美所出土的狮类化石,在数量和地点上往往要远大于同一时期的豹、美洲豹、美洲剑齿虎和锯齿虎。狮类并没有扩散到东亚,这很可能是由于东亚的山地森林(封闭型生境)不适于狮类这样的集群动物生存,而更适于另一个崛起的大型豹属动物—虎。化石证据表明, 虎与狮在辐射、扩散过程中, 总是采取生态位的分离来避免直接的进化竞争, 虎倾向于封闭型生境, 狮倾向于开放型生境。狮和虎在最后一次冰期时代的种群衰退, 是由于人类种群的繁盛所导致, 那些曾经占有统治地位的大型猫类,最终被智人所取代。
狮子的生活环境
  过去从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冰川期间一个亚种还在中欧和北美洲生存过,但冰川期后它们就消失了。按当时学者的报道,到古希腊时期在巴尔干半岛还有狮生存。一般认为欧洲的狮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类的活动灭绝。   今天绝大多数狮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撒哈拉沙漠以北的狮于1940年代灭绝。20世纪时在亚洲的狮几乎全部被消灭,只有在印度的一个自然公园还有少数幸存。   过去除森林外,狮在所有的生态环境中都有,今天它们的生存环境大大地缩小了。它们比较喜欢草原,也在旱林和半沙漠中出现,但不生存在沙漠和雨林中。
雄狮的特征 
    雄狮重达170公斤至270公斤(330磅至400磅),身长大约1.75米(5英呎6~7吋)至1.9米(8英呎10吋)之间,母狮体型较公狮小,但全长仍可达1.4米(4英呎7吋)至1.7米(5英呎6~7吋)之间,体重重达110公斤至140公斤(244磅至311磅),相当于两个成年男人的重量,是非洲最顶级的掠食者,公狮颈部周围包著一层的鬃毛名为“狮鬃”,狮鬃颜色不等,包括金褐、咖啡、黑色,有些狮的狮鬃浓密而杂乱,有的稀疏且平顺,科学家研究发现,狮鬃又黑又浓又乱的公狮因为长相较吓人因此很少受攻击,狮鬃太少颜色太淡看起来不吓人的公狮反而常受到攻击,狮鬃在打猎埋伏上并没有任何的帮助。有些狮体色为纯白,并不是因为白化病,而是色素细胞的突变,白狮会被认为身体虚弱,且会影响到猎食,但白狮十分的稀少。 动物专家发现每只狮子的胡子部位特征不会完全相同,就如同人类的指纹不相同特征一样,因此辨认狮子身份可依靠此特征作为辨识方法,并且不会因为年龄变化而有所改变。
   
    狮子(lion)是唯一的一种雌雄两态的猫科动物,是地球上力量强大的猫科动物之一,狮子生存的环境里,其他猫科都处于劣势。漂亮的外形、威武的身姿、王者般的力量和梦幻般的速度完美结合,赢得了“万兽之王”的美誉。
过去从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冰川期间一个亚种还在中欧和北美洲生存过,但冰川期后它们就消失了。按当时学者的报道,到古希腊时期在巴尔干半岛还有狮生存。一般认为欧洲的狮在公元1世纪由于人类的活动灭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