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4-25《1911》

(2024-08-30 14:36:22)
标签:

2024-25

《1911》

王树增

历史

分类: 悦读吧

24-25《1911》


一个对于完美社会、完美国家永抱幻想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力量、有希望的民族。王树增的《1911》是一部直接书写中国改朝换代大革命的历史。

发生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地位。作为推翻千年帝制、唤起民族觉醒的实践发端,在希冀与幻灭、新生与腐朽、成功与挫败的剧烈交织中,在近代政治制度和民主思想、政体样式和民生诉求以及重建近代社会道德体系等关乎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上,中华民族经历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民思想启蒙运动。

这场伟大革命所揭示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梳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一个重要历史线索,无论对于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当代史、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史以及正在实践民族复兴伟业的今日中国,都有着巨大的认知意义和价值。

我们照镜子的目的是什么?恐怕不是为了照别人,而是为了审视自己,找到自己身上、脸上的瑕疵。照镜子的目的是这样,读史也是这样,写史更是这样。穷则变,变则通。王树增认为,以史为鉴,重要的是不断发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历程中的优势,而更重要的还是发现劣势。

革命是推翻旧的制度,建立新的统治。改良是在原有的制度上,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方面。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代表,后者是上层的代表。革命和改良,并不是非此即彼,只要符合国情,两者都能成为合理的变革手段。

君主立宪还是人民民主。梁启超提出国民公民意识还不健全,尚需三四十年,应以君主立宪作为过度,逐步实施民选政治。可历史并没有给中国人选择的机会,对君主一次又一次失望后,辛亥革命将中国带到了民选政治。而公民意识还不健全,从袁世凯为大总统时期的买卖选票,至其复辟,其后军阀混战,背后都有中国公民意识不健全以及对专制权力的渴望。

1911》一书以历史事件为经、时代人物为纬,充分发挥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史实翔实、立论严谨的艺术特色,全面深刻地展示历史风云,探求历史大势,着力剖析历史曲折中的根由原委,弘扬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以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纵观全书,1911》本质上不是写辛亥革命,而是一个民族不断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社会的纠结的心灵历程。

只有读懂历史,才能认清现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4-24霜冷长河
后一篇:24-26台湾论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