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7、08杨绛传+我们仨

标签:
20240708杨绛传我们仨读书 |
分类: 悦读吧 |
1997年3月4日钱瑗病逝,终年60岁。8日火化。
1998年12月19日7时38分,钱锺书因病去世,享年88岁。12月21日上午北京医院对遗体进行病理解剖,下午遗体在京火化,骨灰当晚就近抛撒。遵照钱钟书遗愿,丧事一切从简,告别室没有挽联、挽幛,没有鲜花、哀乐,送行的人只有二十多人。
女儿圆圆、钱钟书先生先后离世,对杨绛先生的打击可想而知。回到她们的住所,看着那个物是人非的家,她曾经说过: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如今,世间再无“我们仨”。但,生活还要继续,且要更为努力。钱钟书于女儿去世后的次年也离杨绛而去,杨绛说:“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杨绛为钱钟书付出了一生,有一种告白叫做陪伴,愿你的身边有人陪伴,阳光满路的时候,他陪你欢笑高歌,风雨浪潮中,他与你风雨同舟。
钱钟书曾经评价杨绛:结合了妻子、情人和朋友三者,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没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夏衍说:你们捧钱钟书,我捧杨绛。
柯灵说:杨绛对那些蓬门小户的男女老少,是带着深厚的同情,指出他们盲目的营营扰扰,可笑可悯,怜惜地抚摸他们的伤痛。解剖的锋芒含而不露,婉而多讽。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5月27日,遗体在京火化,遵照杨绛遗嘱,丧事从简。“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留骨灰。”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杨绛先生内心强大的三重境界:允许、接纳、超越。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面对误会、争议和命运的无常,允许、接纳后的理解与超越是最强大的力量。杨绛先生以从容心态面对人生苦难,诠释了真正的强大和智慧。
杨绛先生成功最害怕两件事:认真和坚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一经出版,西班牙方面立马提出表彰,对于她的高度认可,而且读者十分喜爱,杨绛是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她每天只翻译500字,力求达到完美。
先生是严谨、认真的,为人处世是,做学问更是。先生接到罗银胜的送审稿后,曾专门进行了修改和删减,保证了成文的真实客观。
读完《杨绛传》,再次翻开《我们仨》。希望先生的积极乐观、淡泊致远能成为我们的生活态度。
“因为喜欢,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喜欢。”
杨绛先生的五条快乐法则:心中不要存在憎恨,脑中不要存在担忧,生活简单一点,对他人多点给予,对自己少点期盼。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