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17乡土中国

(2023-05-06 08:15:08)
标签:

2317

读书

费孝通

乡土中国

分类: 悦读吧

2317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 借《乡土中国》,作者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作为中国基底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本书共收集的14论文,均是作者“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每篇之间相互递进,细化,阐释。虽然有的表述会比较口语化,显得繁杂,但这是它作为课程资料整理集合本身的特点。

1.乡土本色阐释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本性,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使得孤立与隔膜产生,这种孤立与隔膜的单位是住在一起的小集团。该集团内部是一个熟人社会。介绍了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遵循规律与遵循法律。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出来的礼俗,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气血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2.文字下乡乡人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虫是一样的,环境不同,文字对于乡人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至不用面对面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方,而文字的传递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用。所以文盲并非出于,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3.再论文字下乡文字的发生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了空间和时间的阻隔的情境里。空间阻隔很好理解,所谓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的今昔之隔,另一个是社会的世代之隔。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在乡土的社会中,当一个人碰到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够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方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中,走同一条道路,哪里用的到文字,时间没有阻隔,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只有在基础的乡土社会发生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4.差序格局外国的团体边界非常明显,而中国的团体边界模糊。家庭一词的成员都是不确定的。外国的格局像一捆捆的柴,我们的格局像把石头丢到水里激起的波纹,我们的亲属关系即是如此,其根据生育和婚姻实时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地缘关系也是如此。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具有这样的伸缩能力。在西洋的社会里争的是权力,而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所谓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睡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在差序格局里,是相对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5.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建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了。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6.家族中国家的扩大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而在中国,父子是主轴。在乡土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人待在一起,这是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7.男女有别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Oswald Spengler《西方的没落》讲西洋有两种文化模式: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而现代的文化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化。浮士德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恋爱的持续依赖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就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这在乡土社会是不容存在的,他所求的是稳定。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8.礼治秩序人治法治的说法并不严谨,因为法治也是由人来评判,其实是人依法而治。乡土社会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可以说一个无法的的社会,加入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而礼治并不是文质彬彬,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有的地方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葬也是礼。礼治的可能必须以穿孔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9.无讼在乡土社会,规矩从传统而来,所有人约定俗成,懂得规矩是广泛的默认道德,有则为教化不好,是为耻。而现代社会,变化万千,责任切分,社会角色分配更为复杂,各种法律不能为所有人理解懂得,律师是个体权益的保障。礼治秩序就像足球裁判,球员都应懂得规则,裁判在出现冲突时给以裁决。在中国原本的差序格局里,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确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所以当现行法推行到乡下,会发生一些让略懂法律的败类获益的事情,例如捉奸没有拿到证据即打人的人反而受罚。所以法治秩序的简历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肉感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10.无为政治权力可以分为两种:偏重在社会冲突的横暴权力和偏重在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

11.长老统治在以上两种权力之间,为了教化而产生的权力称为长老统治。其并不完全利己,也不完全居高临下的暴力统治,而是发生在社会继替的过程中,为了教化对方适应社会规则,是有利于对方并有利于社会的。

12.血缘和地缘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吧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他的血决定了他的地。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生一定的联系,比如用旧地来命名新地。一个村子的新客很难被当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人不讲人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生意,从而发展商业。

13.名实的分离在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之外,提出基于社会变迁的时势权力。产生于新旧交替之际,在惶恐和无措中提出方法与方向的人,同意他的人称为追随他的人,从而产生权力。这种权力就不发达就是在安定的社会中。所谓安定是相对的,指变得慢。如果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个社会是安定的。即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漫道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亲子之间、或是两代之间,不至于发生重读,传统自身慢慢改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就不需要革命了。所以从整个社会来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够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个社会就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14.从欲望到需要在乡土社会中人可以靠欲望去形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需要,因之有了计划。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是人类行为的过程。在乡土社会中之所以可以靠欲望行事,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问题不是在要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这内容是文化决定的。在乡土社会中,欲望经历了文化的陶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但是这种印合不是自觉的,而是文化的人为的。其弊病在于,如果环境变化了,人并不能主动的有计划的适应,只能盲目的进过错误与实验的公式来找新的办法。社会变得快,原本的文化并不能有效的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类不能不推求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了。这时发现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而是为了达到生存条件所造下的动机。于是产生了一个新概念功能。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在现代社会里只是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们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个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费老笔下的《乡土中国》,但很多问题具有时空穿越性,作为新生代担大任的青年,怎样身体力行而有益于他人、集体、社会、民族和国家,如何看待社会发展中的教育和历史,如何服务和发展乡村振兴,依然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查漏补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