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年11月7日,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二人谈起关于欧战的的则新闻。“世界会好吗?”父亲最后问道。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父亲说罢就离开了家。三天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梁漱溟(198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溟,后以漱溟行世。祖籍文本桂林,生于北京,因系出元室梁王,故入籍河南开封。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爱国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1949年后屡受批判而不改初衷,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学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糅合在一起,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提出以“意欲”为根本,又赋予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概念以本体论和近代生物进化论的意义,认为“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本书是他与西方传记作者之间的对话,是一份原汁原味的谈话记录。谈话中,梁漱溟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也谈及与诸多政治文化名人的交往,以此回顾了其本人一生的重视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创建民主同盟等。这本书还是一份独特的历史文献,通过两人的对话,一问一答中传递了那个时代那些人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儿,有些视角较为独特。
从谈话内容可以看出,梁漱溟先生非常健谈,而且头脑相当清明,他曾经亲身经历、参与过几十年中国文化的剧变,并与许多重要的知识分子相知相交,点点滴滴汇集成了一条明晰的主线。
这个世界会好吗?疫情不断,俄乌正战,霸权横行,日本首相被杀,英国首相辞职,斯里兰卡破产,能源涨价,粮食危机,通货膨胀……
这个世界会好的!历史发展自有其本身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数人的梦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