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中外,能称得上先生的人不多,能被叫作女先生的人更少。杨绛就是一位,而且被称为永远的女先生。
这本书是周绚隆主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回忆类文集。全书按作者分为三辑,共收入了51位回忆人的46篇文章。入选的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必须为首次公开。所以,有些重要作者的重要文章,因其在别的媒体上发表过,这里只能忍痛割爱。这些回忆人,有的是社科院的领导、清华大学的领导、出版社的领导和主编,有的是杨先生夫妇著作的海外翻译者、帮助杨先生维权的法学专家,有的是杨先生的同事、朋友、亲属,还有的是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的获奖代表、钱先生曾经的司机等。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回忆了与杨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也生动地反映了杨先生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
“妈妈,我累了,我想休息了。”“那你就好好休息吧。”1997年3月4日钱瑗去世了,离开了钱先生、杨先生。杨先生坚持不留骨灰、不办仪式,是外语系的师生,偷偷地把部分骨灰,埋在了那棵雪松之下……
送走女儿才一年多,1998年12月19日的清晨,钱先生也与世长辞,杨先生按照钱先生的嘱托,马上火化、不留骨灰、不搞仪式。他们仨就此失散,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先生以105岁高龄驾鹤西归,能捐的一点也没剩,能留的一丝也不留,不抢救、不开追悼会、不留骨灰,他们仨终于团聚了。
送走女儿和丈夫,杨先生用一十七年的时间“打扫现场”,杨先生为了完成女儿心愿,写成了《我们仨》;为参透生死的意义,翻译了《斐多》,写作了《走到人生边上》;为让钱先生的遗稿得到妥善保存,整理出版了72卷《钱锺书手稿集》。
合卷冥思,这46篇文章,几十个片段,肯定不是杨先生的全部!她的为人信条、做事原则、处世态度,她的精神财富、文化贡献,需探索的内容太多太多。
永远的女先生。当之无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