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摘抄

标签:
2019年第一本《中国哲学简史》悦读 |
分类: 悦读吧 |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冯友兰著,涂又光译的《中国哲学简史》,的的确确是一本好书。
且看它的推介:《中国哲学简史》会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以恢宏的人生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对中国哲学精神及中华文明传统进行了深入浅出、发人深省的解读。在有限的篇幅里蕴含着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精湛理解,闪烁着史与思的智慧之光,洋溢着哲人的洞识与人生的睿智,寄托着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与理想追求。它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的各界读者,是学习中国文化的通用读物,它也是广大读者掌握中国基础文化、借鉴中国哲学智慧、提升现实人生境界的入门书。它是中国人继承中国优良传统的基本经典,也是名副其实的可以影响人们一生的大众必读书。
但是,好书不一定好读,好书不一定谁都能读。比如我,读这本书时,大段大段地囫囵吞枣,通篇都有种读天书的感觉——很多地方不知所云!
读不懂是因为知识面太窄,以后有机会再重读。今天先摘抄部分内容如下:
1、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2、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
3、《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照后来的儒家说,三纲领实际上只是一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是“明明德”的方法,“止于至善”是“明明德”的最后完成。
同样,八条目实际上只是一条目,就是“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都是修身的道路和手段。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步骤,则是修身达到最后完成的道路和手段。所谓达到最后完成,就是“止于至善”。
一个人并不一定要当了国家或天下的元首,然后才能做治国、平天下的事。他仅仅需要作为国家一分子,为国尽力而为;作为天下的一分子,为天下尽力而为。只要这样,他就是尽到了治国、平天下的全部责任。
4、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反之是有为。
5、业是因,报是果。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一连串的因果造成的。
一个有情物的今生,仅只是这个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不是他的存在的终结,而只是这个过程的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今生的业,决定来生是什么。如此,今生的业,报在来生;来生的业,报在来生的来生;以至无穷。这一连串的因果报应,就是“生死轮回”。它是一切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
6、关于修行。
禅宗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方法,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有心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良好的效果,但是不能长久……
他还说,不造新业,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无心。因此最好的修行方法就是以无心做事。这正是道家所说的“无为”与“无心”。……这种修行方法的目的,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结果,不管这些结果本身可能有多么好。……一个人的行为不引起任何结果,那么在他以前积累的业消除净尽以后,他就能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
以无心做事,就是自然地做事,自然地生活。
修行的道路,就是要充分地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
……禅师们所强调的,是修行不需要专门的行为,诸如宗教制度中的礼拜、祈祷。只应当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毫无滞着;也只有在日用寻常行事中才能有修行的结果。在开始的时候,需要努力,其目的是无须努力;需要有心,其目的是无心;正像为了忘记,先需要记住必须忘记。可是后来时候一到,就必须抛弃努力,达到无须努力;抛弃有心,达到无心;正像终于忘记了记住必须忘记。
所以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这样的知,不同于原来的无知;不修之修,也不同于原来的自然。
7、第一个讲宇宙发生论的新儒家哲学家是周敦颐,他画了一张“太极图”,做的解释名为“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分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
它虽然很短,却是朱熹的宇宙发生论的基本提纲。
8、哲学,特别是形上学,是一门这样的知识,在其发展中,最终成为“不知之知”。如果的确如此,就非用负的方法不可。哲学,特别是形上学,它的用处不是增加实际的知识,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