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第八章解读
(2017-08-20 08:00:00)
标签:
《大学》第八章解读 |
分类: 悦读吧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1),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忿懥(zhl):愤怒。
译文:之所以说修身要先端正自心,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被不端正的念头所困扰,就会心不在焉:虽然在看,但却看不明了;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心。
读解:本章朱熹称之为“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大意是:开始的念头真实无妄,但身心情志还要磨练,因“心”比“意”更宽泛,所以才叫“正心”。正心有许多方面,如理想、气质、认知、情感等,都属于心的范围,但这里特别突出情感和认知,愤怒会使人偏激,恐惧会使人胆怯,过分的喜好会使人偏离正道,不端正这些情志,思想恍惚不专一,那就无法认知事物了。总之,把握好情志,执一无适、聚精会神是正心的关键。
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惧等情感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修养品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理与情,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朱嘉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正心不是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俱等情欲,不是绝对禁欲,而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所左右,从而做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 其味”。(这凡句后来成了成语和名言,用来生动地描绘那种心神不属,思想不集中的状态,是教书先生在课堂上批评学生的常用语言。)
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