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教育家孔子,曾经在《尚书》中介绍了一种非常神秘的玉器---玉璇玑。这种玉器中间为圆形,外部像齿轮,像武林大侠手里甩出去的飞镖,又像机车上的齿轮,与中国古代玉器的外形截然不同。更有趣的是,玉璇玑的用途,至今仍是个无人能解的谜。
http://s16/middle/6aba45a7tc9568af1e67f&690
(注:此为青玉璇玑)
这件黄玉璇玑,现藏于山东省青岛市博物馆,是商代晚期的器物,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以优质和田黄玉雕琢而成,玉质细腻光泽。
整件玉器的形状,近似一个片状的长方形,其中部有一圆形孔,圆孔外原本透雕有四个旋角,可惜有一角已残损。仔细观看,黄玉璇玑的四个旋角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每个旋角上均雕刻有纹饰,其轮廓好像一只凤鸟,凤鸟的眼睛呈圆形,嘴部为勾形,尾部高翘,身躯呈“V”字形。四个旋角上的四只凤鸟相互衔接。在凤鸟与圆孔之间,还透雕有四只小鸟。小鸟呈展翅飞翔状,其头部呈三角形,恰好与凤鸟的背部衔接。
这件黄玉璇玑的造型舒展大气,充满强烈的动感。无论是四只凤鸟,还是凤鸟背上的小鸟,都呈现出振翅欲飞之势,使得玉璇玑充满了灵动之气,像旋转的风车。因为年代久远,黄玉璇玑的旋角边缘已经产生红褐色的土沁,然而这并不影响玉璇玑的艺术价值,可以想象,当年四角俱全的黄玉璇玑,应该是一件十分精美的玉雕作品。
有学者认为,玉璇玑是用于防身的古代兵器,平常带在身上,遇有危险可以抛出去攻击敌人;也有学者认为,玉璇玑是中国最早的天文仪器,是用来观测星象的;还有专家认为,玉璇玑是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上的零件;另有专家认为,对于玉璇玑的功用,不应将其神秘化,它应该只是一种装饰物,可能从玉璧演变而来。
针对有人提出玉璇玑是“中国古代防身兵器”的论点,有学者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玉石制品易碎,古人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用玉石来雕琢一件武器。何况,玉石资源在中国商代十分稀缺,古人爱玉、惜玉,怎么舍得用玉来制作实用兵器呢?
“天文仪器零件说”,是中国清代收藏家吴大澂(chéng)提出来的。吴大澂喜欢玉,并精于鉴别,他编撰的《古玉图考》是中国玉器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书中,吴大澂绘制了一幅《璇玑图》,并注释道:“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疑是浑天仪中所用之机轮。”
然而,吴大澂的这一观点,遭到专家的质疑。有专家认为,原始社会不可能有机器,更不用说有玉璇玑这样的机器零件了。1977年,中国安徽阜阳汝阴侯墓中出土了一件汉代的天文仪器。在这件仪器上,专家也没有发现任何带有旋角的零件。“天文仪器说”,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孔子在《尚书》中对璇玑是这样解释的:“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运转者。”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玉璇玑是君王观测天象的仪器。
持这一观点的还有中国宋代女词人朱淑真,她在《苏若兰璇玑图诗图记》中写道:“璇玑者,天盘也;经纬者,星辰所行之道也;中留一眼者,天心也。极星不动,盖运转不离一度之中,所谓居其所而斡旋之。”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璇玑是古人眼中的天盘,璇玑中间的圆环,代表天的中心位置。星空中,只有北极星固定不动,群星都以它为中心运转。玉璇玑中间的圆孔,就代表北极星所在的“天心”,而其外缘凸出的旋角,则代表围绕北极星旋转的群星。
对于孔子提出的“天文仪器说”,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夏鼐(nài)先生曾经发表文章提出质疑,认为璇玑只是玉璧的一种,不应把它的功用神秘化。
根据《尚书·舜典》中记载的“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夏鼐先生考证说,上古帝王“舜”非常聪明,他善于处理各种事物,继承夏朝帝位后,通过观察“璇玑”和“玉衡”,他列出了强国富民必做的七件政务。从逻辑上讲,“舜”观察的“璇玑”和“玉衡”,应该是启发他施政的两件实用器物。“玉衡”是一件佩玉;那么璇玑,也应该只是一种装饰物,而不可能是天文仪器。
夏鼐先生提出,璇玑极可能是从玉璧演变而来。传统玉璧的造型一般为环形,璧面雕有纹饰。而璇玑则在环形之外,又延伸出一些齿牙。正是这些齿牙,误导人们以为它具有某种功能,给人们以无穷的想象空间。然而,目前看来,这些齿牙不具备任何工具的用途,它们只能是装饰性的雕刻造型。
为了表示璇玑与玉璧之间的关系,夏鼐先生还特地为玉璇玑正名为“玉牙璧”,表示玉璇玑只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玉璧的特殊玉璧。
关于璇玑的用途,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一种说法都能够自圆其说,而又都缺乏有力的科学认证和考古依据,所以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