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前,我的快乐来之不易

标签:
杂谈 |
影视界名人程之是程前的生父,还是在程前刚出生15天的时候,程氏两兄弟便约定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孩子过继给程之的弟弟,等孩子30岁时,再告诉他的身世之迷。事情总是难以预料,在14岁时,程前在院里孩子们的悄悄话里,撞破了这个秘密,从此怀惴着它,不提只字,生怕碰着四位至亲父母心中的伤痛。
我不是个容易得到快乐的人
http://s9/middle/6aba45a7t78008e08dc38&690
程前的生父程之,虽说是电影界的前辈,却并未让儿子搭上“名人之子”的顺风船。程前曾在自传《本色》中描述了自己求职的坎坷经历,收到央视的录取通知书时,他这样写道:“手一松,通知书从手指间滑落。我慢慢蹲下身子,捂着脸,旁若无人地哭了.....”读之令人动情,写出追梦人生的艰难。
年轻时,那些躲也躲不开的磨难,成就了程前今日的名气,同时也带给他强烈的不安全感。他经常会心慌,总惴惴不安地觉得自己会出错。对自己主持的节目,也不大敢看,如果再有什么差池,更是连亲戚都不好意思见了。
童年的特殊经历,为他埋下了忧郁的种子。9岁的时候,养父被隔离了,养母也被揪了出来,全家只剩他一个自由人,买粮买菜地事自然落到了他的身上。那么小的孩子,学会了一清早去菜地买菜,和菜农讨价还价。让人为难的是买粮食,背着一根小扁担,挑着米袋子,走上十几里地的路,对一个孩子来说,这种体力的透支,让人体会到绝望的滋味。而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同学的欺负,老师的成见,明明数学试卷上每一道题都打着对勾,卷角上却批着“0”分。
后来,养父母主要要求从北京下放到九江,养父从一个高级经济师改行在船厂当了会计。百般的委曲求全,也依然没能摆脱被批斗的厄运。寂寞与孤独成了少年程前甩也甩掉的噩梦,如影相随,毒蛇一样啃食着一个孩子生的希望。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可程前的成长经验,却是“苍凉最是少年心”,以至让他觉得“什么都没有意思,心总是抽搐得很紧很紧,好像被一只手攥着一样,连梦里都松不开”。于是他想到了自杀。在一个阴沉的下午,天气像他眼前正在过着的日子,没有快乐,没有希望,没有任何转机征兆。仿佛鬼使神差,他把绳子搭在了门框上。
然而,孩子的心毕竟是向着阳光的,快乐还是有的,虽然这快乐让人觉得心酸。少年的程前,最盼的就是过年,因为可以吃上猪脖子下关的槽头肉,“肥肥嫩嫩,进嘴就化,滋溜一下子香到心里头”。
及到终于从噩梦般的日子里,挣脱出来,离开阴郁的九江,来到广州,开始沐晒明媚的阳光,按说程前总该回归快乐了,却不想,那些伤口,却像一棵小树身上的疤,随着日月穿梭,也在悄悄长大,成为此生消也消不了的人生印记,忧郁成了他的标志。
广州的日日夜夜,程前真正懂得了“工作着是美丽的”,每天都是一副刚充完电的工作状态,觉得脑子里有无限创意,身上有用不完的力气。身穿警服,他迷恋着那份庄严,那种责任。
然而,以往九江的晦涩岁月,却如影相随,常常夜半梦回,梦见自己还是九江边上的一个钳工,哭得涕泪滂沱,被同宿舍人叫醒后,还泪眼扑簌地问人家:“我是在广州吗?”得到确认后,便再不忍睡去,一坐就是半宿,体会着那份踏踏实实的幸福。
电影《北京人》中,程前对男主人公的诠释,更是不自觉地流露出骨子里的无奈、压抑和忧郁。那是他从小就有的,跟随至今,撇也撇不开的灰色情结。“这可能跟我养父有关,他是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悲观,清高,不张扬,什么情绪都闷在心里。”
也许是看多了台上的欢声笑语,台下的程前颇为享受独处的时间。“一个人的时候,喝茶,抽烟,看片子,静静地感受内心的欢喜悲伤。”由此,他得出结论:“你看吧,人群中,特别爱说笑的那个,不见得是个快乐的人。他脸上的笑,他言语里的闹,很可能是对落寂心情的掩饰。内心世界里,那很可能是个悲观,不开心的人。”
天生的不开心,是不容易解决的,即便什么都得到,也会高处不胜寒。程前觉得最快乐的人是钱钟书,一辈子与世无争,做自己爱的学问。而自己,一年里,算一算开心的时间,也仅仅是瞬间的满足。他说:“人活着真得挺累的,开不开心只有你自己最清楚,我的工作是给人家快乐的,当然也给自己带来满足、激情、享受,但那毕竟是你的工作。谁容易得到快乐?小孩!”
15天就被抱走了,有时候也挺不理解的
影视界名人程之是程前的生父,还是在程前刚出生15天的时候,程氏两兄弟便约定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孩子过继给程之的弟弟,等孩子30岁时,再告诉他的身世之迷。事情总是难以预料,在14岁时,程前在院里孩子们的悄悄话里,撞破了这个秘密,从此怀惴着它,不提只字,生怕碰着四位至亲父母心中的伤痛。
被过继的命运,程前是无奈的,“15天就被抱走了,小的时候也挺不能理解的,长大了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亲生父母和养父母的双份的爱,又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养父是高级经济师,博学多才,有着知识分子正直高洁的人品。养父的事,程前在自传《本色》中,动情地说了很多,也感动了很多人。而生父程之,更多从精神层面上给予鼓励与帮助。当得知程前调往中央台后,生父曾书赠儿子《百字铭》一首。“恰似那,春苗出土,荷尖初露。主持节目,潇洒自如。舆论赞,压得住。须自知,初出茅庐,经验不足,阅历有限,缺课待补;莫等闲,抓紧读。前辈云:人前出翠,人后熬苦;艺无止境,学无坦途。继前人,创新路。寄望你,干劲鼓足,多有建树;谦诚自励,众望莫负,通攀高,展鹏图!”字里行间,充满对儿子的无限希冀与骄傲,是老人给程前最宝贵的精神馈赠。
程前是个孝子,养父去世后,他深深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这是生命里至深的一种痛,无论这辈子我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功,都抚慰不了。生为人子而无法尽孝的那种凄怆,从父亲离去的那一刻,深深地驻扎在了程前的血液中。
程前把养父的墓设计成一本书,“父亲是一部大词典,我遇到不懂的事,尽可以去查询,可是这部沉重的大典,我却从来不曾通读过。”在养父最后的那段日子,程前强烈地感知着这部“大典”的,来自人格、来自智慧的力量,这力量带给他恒久的坚持与勇气,一步步走向更广阔地天地。
爱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从日复一日的思痛中,程前总结出一个道理:母亲还在,尽孝一定要赶早呀。因为父亲的离去,母亲受到了很大打击,程前怕母亲在老房子里睹物思人,便购置了一套新房。那时,因为给父亲看病,花了许多钱,买房子的钱还是借来的。房子装修时,一切以老人的喜好为准。客厅是宽敞的,视觉上不会有紧迫感,老人呆久了也不会烦。
墙上的壁灯散发着昏黄的光,全打开也不会刺眼,一切都是为母亲考虑的。窗户下的躺椅和搁脚台,是母亲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读书看报,休息小憩的地方。
只要有空闲,程前就会回家陪妈妈,看到老人家躺在那里看书或闭目养神,心里就很踏实。
采访手记:
见到程前,是在国际电视周的博览会上,他把自己“武装”地很好,一身白衬衣灰西装,很“飒”的样子,而衬衣和西服上手工缝纫的细秘针脚,却不小心坦露了内心的细腻,与对温情的渴望。
程前的眼睛清且浅,是个容易动情哭泣的男人。他隐忍着自己的某些天性,强调“做”人的准则,一任忧思集中在眉峰之间,是个“用脑子”求生存的“图谋者”,所以,他的快乐来的尤为不易。
程前的戒备心很强,语速很慢,边说边想,生怕说了不合时宜的话,又喜欢在言语里捉迷藏,每次话刚开了个好头,却突兀地一转,话锋接到另一个无关痛痒的话题上。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经常玩的“捉蜗牛头”的游戏,每当我想去捏住蜗牛的头时,蜗牛都会敏锐的从我手指间溜回壳里,等我缩回手,它又露出头,捉与藏的游戏反反复复,直到看着蜗牛悠然地爬走。
程前就是那只蜗牛,有着坚硬的外壳,柔软的内心。看着他的背影走远,童年捉蜗牛的无奈又升了上来。惟有祝蜗牛一路走好。